新闻

学科竞赛:超级中学对县中的降维打击

2024-10-04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文何志逵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在关于县中衰落的种种讨论之中,再难出清北与重本学生是县中衰落的重要表现,这意味着县域教育的质量在持续下滑。究其缘由,最直接的因素便在于县域教育生态因生源与师资的持续流失而被破坏,这一过程的出现则是伴随着超级中学的发展与扩张而产生。根据调研发现,超级中学通过各种手段的“掐尖”将县域的优质生源挑走,破坏了县中的生源结构,由此导致后续的生源与师资的持续流失,这是超级中学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压缩县中发展空间的主要方式所在。

除此之外,学科竞赛这个第二赛道的开辟则是超级中学维持自身优势,并对县中进行降维打击的另一重要方式。 

一、从裸分到竞赛加持:国内文化生赛道的变化 

在过去的高中升学的渠道中,依据高考分数进行排名而后择优录取,是学生进入各大高校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当前的文化生升学过程中,却各大名牌高校对竞赛与强基计划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则为高考竞争开辟了第二赛道,高考裸分考取好大学的比例愈发降低,以至于学校提出了如此口号:“强基计划抢占政策红利,高考裸分竞争愈演愈烈。”以清北录取的情况来看,从访谈中的统计得知,广西一年清北录取人数约为150人左右,而在这当中凭借高考裸分录取的学生大约只有50人,且根据一线教师的分析,竞赛大省如浙江等地,裸分上清北的比例甚至不足30%。在这其中,有无竞赛的经历则是在这第二赛道的竞争中获取优势的关键,这表明如今的高考竞争已不再仅仅是高考分数的比拼。

关于第二赛道,是由奥赛与强基计划共同组成,并由此形塑出了四条升学路线:一是在奥林匹克竞赛方面,通过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的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进入国家集训队,从而获得清北保送资格,但这一条件往往较为严苛,全国集训队名额往往只有260名,是全国性竞争。二是在竞赛中获得金牌与银牌,从而有资格参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自主招生,目前主要有四个项目:清华的领军计划与攀登计划、北大的英才计划与卓越计划。通过此类自主招生面试之后便可以获得清北认定,在高考中只要考过特控线便可以录取至清华北大。但如果没有通过自主招生面试,金银牌获取者仍可以在第三个途径——强基计划中获得优势。强基计划是各大高校在高考后额外进行的一次招生录取,其流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入围学生名单,而报名考生中如果获得金牌银牌便可以直接入围并不需要参加后续的校测(即校测视作直接满分)。二是在6月中下旬各大高校组织校测,最终考试成绩折算15%算入总评成绩中(高考成绩占85%),而后根据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而在强基计划当中,除却竞赛金牌银牌有免试的优势之外,参与竞赛获得铜牌、省一等奖甚至不获奖的同学亦能够在其中获得优势,原因在于高校强基校测通常十分接近或等同于竞赛水平,因此经过体系的学科竞赛学习则比完全没有参加过竞赛训练的同学更占优势。最后的途径便是高考,凭借裸分参与到志愿填报工作当中,凭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从当前高考的题型难度而言,参与过学科竞赛的同学在难题的解答上同样具有知识储备与解题方式上的优势。因此当前的升学渠道可以被总结为:两入口、多路径、四赛道。但在四赛道当中,有三条赛道都与学科竞赛直接相关,且高考亦能从竞赛中获益,由此可见学科竞赛在当前高考竞争当中的重要性。由此当前超级中学与市一级高中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甚至为之成立诸如“创新人才培养中心”等部门,从而以更为专业化的方式来推动学校竞赛的发展。 

二、超前学习与资源投入:竞赛的底层逻辑 

学科竞赛之所以对县中形成的是降维打击,不仅在于第二赛道中垄断了大量清北与重本名额,更关键在于竞赛培养的高能耗运作是县中无力支撑的。纵观整个竞赛的运作体系可以发现,超前学习与资源投入是竞赛运作的关键所在。

首先,超前学习指的是竞赛的培养方式。由于竞赛的定位在于选拔学科的拔尖人才,因而在其出题当中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来源于大学相关专业。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基础教育阶段并不会直接接触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知识,因此想要走到竞赛的这一赛道,超越当前学段进行提前学习便势在必行。然而从知识体系本身来看,对于高等教育当中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是空中楼阁般凭空形成,其也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才能够理解并掌握。由此对于竞赛的培养而言,超前学习便有两层含义:一是对高等教育知识的提前学习,二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快速学习。首先,竞赛所考核的知识在多数情况下是与超出了高考考纲的范围,涉及到了高等教育当中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要求,因此学生要在训练期间对高等教育的知识进行提前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在调研中一名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便提及到,自己在高中竞赛中学习到的知识,老本可以吃到自己大三。其次,对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快速学习是指学生需要超越学段中一般的课程规划。由于竞赛本身所考核的知识不在高中课程范围之内,因此学生需要有专门用于竞赛知识学习与考试培训的时间,而这一时间便可以通过对基础教育知识的快速学习得以实现,即在高中阶段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学习完整个阶段的知识,从而投入到竞赛的训练当中,用老师的话来说便是:“学生掌握知识的50%左右就可以往下教了,因为后面的知识可以覆盖前面的问题”。除却在高中阶段“抢时间”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段打通的方式将提前学习覆盖到初中,从而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如调研到的某地市级中学,通过对本校初中部的贯通式培养,既在初中阶段便提前上课,同时也在此期间适当开展竞赛培优课程,以为高中阶段的竞赛培优打下基础。

其次,由于学生在竞赛培养过程当中并不是完全放弃了常规的教学课程,因此实际上参与竞赛的学生往往是双线作战,一方面学习高中的课程知识,另一方面则进行竞赛培训的超前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学校、家庭共同的资源支持。一是学校需要有师资力量,即能够有教师有能力掌握竞赛知识并担任学科教练以指导学生学习。不同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老师还需要对整个知识结构进行系统把握,并能够清晰的解答学生的疑惑,这对教师而言要求更高,并且由于竞赛知识与常规教学相差较大,老师还需要专门进行钻研,因而也对教师的精力提出要求。二是学校与家庭要有资金力量,由于竞赛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知识,在很多内容的传授上往往不是本校老师力所能及的,这时候便需要借助市场力量,采取“引进来”或“送出去”的方式培训学生而这一过程往往对学校与家庭的经济能力要求较高。以笔者在广西调研的情况为例:“引进来”,是指通过聘请大学知名教授或在校博士生(得过金牌或国际奖项)来为学生进行讲座与针对性培训。这一方式主要针对数学与物理等人数较多的科目,一般一次讲课时间为一天一夜:八个小时,六小时上课与两小时答疑解惑,共花费2万元,这一费用一般由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送出去”则是指将学生送到浙江、湖南等竞赛大省的培训机构中进行培训,或者参加清北举办的夏令营等,一般送出去7天左右,需要花费7000-8000元,费用由家承担。因此在广西当中,学校每年投入到竞赛当中的花费往往有200-300万左右。而根据老师计算,在当地培养一名竞赛生,学校与家庭总共在其中投入需要花费10万左右,同时老师也表示,在发达地区这一花费只会更高,江浙地区整个培养过程的投入甚至达到了将近100万。由此可以看到,整个竞赛体系的运作是以大量资源投入为前提的。

综上所述,从竞赛赛道来看,想要在其中取得成果便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需要有优质的生源。快速且超前的学习本身是不符合个体认知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因而能够接受这一套培养方式的学生必须是领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强的,这其中既有天赋,亦有家庭长期培养的结果。可以说竞赛这一赛道便是为优秀学生量身打造的,目的就是将这一批学生选拔出来,因而优质生源是发展竞赛体制的前提。这也是超级中学与市级重点高中进行“掐尖”的动力之一。二是需要学校与家庭有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整个竞赛培养体系的运转是十分消耗资源的,教练的工资待遇、奖金以及市场培训所需要的费用等。然而对于县中而言,当前生源流失的现状与资源的劣势地位使得其无法参与到竞赛的竞争当中,从而被排斥在第二赛道之外,使得拥有条件的超级中学与市重点中学在高考竞争当中形成对县中的降维打击。 

三、从天赋选拔到资源为王:竞赛的“走样”及其影响 

回到竞赛体制来看,作为第二赛道,其设计的初衷在于更好的将有学科天赋的学生筛选出来,将自主招生取消,并提高了清北直接录取的门槛(入选国家集训队才可以直接保送)。然而在当前的竞赛竞争当中,不仅仅有竞赛保送这一条路径,四条升学路径都能够与竞赛产生紧密的联系,使得参与者在其中有很大的选择策略空间。在此情况下,学校与家庭对竞赛的预期便不止于通过竞赛获奖并保送,而是把竞赛作为一个提升和保底的过程,因为尽管进不到国家集训队,金牌银牌仍有强基和自招的机会,再不济参与竞赛也是能够在强基以及高考当中获得一定优势,由此对于学校与家庭而言,参与的成本只在于经济等资源方面,只要有能力参与,就必将能够在高考竞争当中获得收益。由此,在无论是对学生资质的要求还是对学校培养能力的要求,最终都是回到了对参与者的资源要求上。

然而竞赛的优势只向有能力支付起竞赛培养的个体展开,且在一个省清北以及重点本科名额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竞赛赛道形成了对裸分高考赛道的挤压。这对于县中而言,一方面是被隔绝在竞赛的赛道之外,另一方面是裸分高考赛道的出路整体变窄,从而使得竞争愈发激烈。为保证成绩,处于资源与生源劣势的县中只能通过自我加压如延长学习时间等方式来尽可能为自身争取一丝希望,但其往往陷入内卷的恶性循环当中。由此,竞赛反而成为了区隔与加大教育内卷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对于竞赛体制的设置,仍然要回到其选拔的单一功能当中,这就需要对其辐射范围进行控制而并非是将其塑造成一个全面收益并稳赚不赔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