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李细雨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伴随着国家前进的步伐长大的。”王立忠生于1949年,今年75岁,与共和国同龄。
新中国成立前,他的父亲王光禄就是张店机务段检修车间的一名水泵司机。蒸汽机车的检修工作相当繁重,王立忠至今记得父亲常常半夜被紧急召唤,当时修理的是国外生产的机车。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型”“人民型”“前进型”等一批国产蒸汽机车相继投入使用。王立忠记得父亲兴奋地对他说:“看,孩子,这是我们自己制造的火车!能为国产火车检修是我的光荣!”
1965年,16岁的王立忠被分配到原张店机务段(现已合并至青岛机务段)的检修车间,担任锅炉工。“那时的火车很慢,走走停停。一声长笛鸣响后,冒着白烟的蒸汽机车便牵动着一节节绿色的火车厢缓缓移动。”王立忠回忆道,“我负责维护火车头,相当于维护蒸汽机车的心脏。”由于当时年纪小、体格弱,面对严格的工作标准、繁重的任务,他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信心不足。但在父亲及师傅的鼓励下,经过几年的锻炼,他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当时,他参与了蒸汽设备向内燃设备的转换改造工程,科学化的设备改造满足了当时生产需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燃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成为铁路运输的主力军。火车的速度开始多样化,如快车、直快、特快、动车。“与蒸汽机车相比,内燃机车功率大,没有了锅炉,环保了很多。”1996年,王立忠晋升为工程师,他负责维修管理的设备更加精细。“车身外部构造更加流畅,行驶速度更快了,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了。”
2009年退休后,王立忠被返聘,从事监理工作,继续在铁路上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期间参与了淄博火车站候车室大修改造工程。“改造后,候车室不仅高端大气还融合了历史文化元素,赋予了更多城市文化印记。”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王立忠有一摞摞教学笔记。他告诉记者,1972年,他经单位推荐来到当时的山东工学院学习深造。“铁路的发展背后是科技进步的强大支撑,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1975年毕业后,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在单位的组织下,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讲授电工基础课程,培养了30余名学生。
如今,王立忠的儿子也成为了一名铁路维修工人。通过与儿子的交流,王立忠发现,当下铁路部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与当年相比已经大不相同,维修工作更加注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王立忠经常与儿子探讨铁路的发展,并和家人乘坐高铁体验交通的新变化。“现在的复兴号时速可达350公里,那可是全球速度最快的。”老人话语间,掩饰不住欣喜与自豪。
星辰大海,征途漫漫。从时速3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今天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复兴号动车组;从现场购票、电话订票到网络购票;从路遥车慢到天涯比邻,从依赖外国技术到中国高铁遥遥领先……“能够见证新中国铁路事业飞速发展,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光荣。”王立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