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名校狭路相逢,国际学校优质生源争夺战打响

2024-09-2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今年中考公立国际部冷冷清清,国际学校的生源状况更是堪忧。

最近,多所北京知名国际学校有关生源流失的消息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

虽然这些数据尚未经过官方验证,但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却让人不得不重视。

国际学校A:

8年级流失约40名学生,9年级又走了41人,这两年的流失率就达到了25%。

国际学校B:

8年级90多名学生中,有20多名选择转学,流失率为22%。

国际学校C:

9年级约120名学生中,据家长透露,流失率高达30%。

国际学校D:

8升9年级的学生中,不少学生直接转学去了美高。

国际学校学生流失率的上升不仅反映了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更揭示了家长对教育质量和多元选择的迫切期望。

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源压力,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正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老牌名校明争暗斗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学校的生源问题愈发显著。

在这场角逐中,苏州常熟UWC和北京鼎石这两所顶尖国际学校的动向备受关注。

这两所学校一南一北,各自吸引着忠实的家长群体。

但是这两年它们已经不满足于当地的生源,开始“跨界争夺”,意图在对方的地盘上扩大影响力。

两所名校狭路相逢,优质生源的争夺战愈发激烈。

作为北京的老牌名校,鼎石不再局限于京城的生源,也不满足于江浙沪等传统的留学地点,而是将目标瞄准了越来越多的二三四线城市。

据网上消息,鼎石的一位家长透露,学校正在与这些城市的校区人员积极联系,筹划各种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

“买学生”的现象虽然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提起,但许多家长早已见怪不怪。

比如,家长中就盛传鼎石通过奖学金留住优秀学生,或者用重金和资源来吸引其他学校的尖子生。

这导致学校的氛围逐渐偏离了办学初衷,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也变成了升级版的国际课程加升学指导。

“卷王”的涌入,犹如在沙丁鱼中放入了一条鲶鱼,那些从小就在鼎石学习的孩子常常无法应对新学霸的压力,最终不得不转学到更为佛系的国际学校。

具备经济实力的学生更是直接移民或转去英高美高,而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则选择了公立国际部。

好巧不巧,UWC也在加紧北上的招生宣传,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甚至还有家长非常直接地认为北京的国际学校比不上UWC。

与鼎石相比,UWC始终保持着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基因,更加满足北京家长的需求。

作为IB发源校之一,UWC世界范围认可、国际化程度高、校友网资源广泛、办学历史悠久,而且申请结果出色,成为家长们择校的信心保障。

从网上的评价来看,UWC的体验感差别非常大,有人担心校风问题,也有人担心申请学校数量的限制。

无论是鼎石还是UWC,名校光环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两所老牌国际学校,到底谁更能俘获家长们的心,还难以下定论。

未来,贝赛思北京校区的即将落成,可能会成为北京国际学校市场的“搅局者”,预计将掀起新一轮的生源争夺战。

这所新学校的加入,可能会彻底改写当前国际学校的两分天下局面。

网红学校消失的光环

近年来,频频爆雷的国际学校让许多家长对国际学校产生了疑虑。

一些曾经声势浩大的“网红学校”如今也开始变得低调,甚至在招生和宣传上不再像往年那样积极。

以清澜山国际学校为例,这所创办于2017年的学校曾凭借“华为+清华附中”的办学模式迅速崛起,成为家长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学校的背景、师资、环境以及圈层配置均处于第一梯队,让许多家庭对其寄予厚望。

双轨制的国际与国内升学体系,让清澜山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学生和家庭,招生情况一年比一年火爆,甚至有家长吐槽“有钱也未必能进”。

但是近几年清澜山却逐渐低调了下来,就连招生宣传都不如前两年多。

这一变化并非偶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家长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清澜山面临新的挑战。

清澜山国际学校的学费在当地名列前茅,这让许多家庭在择校时不得不考虑强大的经济压力。

尽管学校的硬件设施出色,但部分学生和家长反馈,课程设置和个性化关注的程度未能达到他们的预期。

尤其在升学成绩的考验下,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反思“网红”光环是否真的能为孩子提供理想的国际化教育。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际化教育目标方面,学校的表现并不如宣传那样理想,反而更像是一所披着国际学校外衣的公立学校。

这都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其教育质量产生了疑虑。

实际上,这不仅是清澜山的个例,许多类似的“雷声大雨点小”的国际学校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当初宣传说得再好听,真正进入这些学校后,家长和学生才发现真相与期待相去甚远。

“货不对板”的现象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离开国际学校,这一趋势加剧了国际学校的生源危机。

国际教育多重困境

要说生源是国际学校的命根,一点都不为过,生源流失对学校的影响深远且复杂。

首先,生源的减少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财政状况。

学生数量的下降意味着学费收入减少,这不仅影响学校的日常运作,还会导致在教师招聘、设施维护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资金短缺。

这种财政压力迫使许多学校不得不削减开支,最终可能影响到教育质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生源流失还可能引发国际教育市场的洗牌。

随着优质学校吸引更多生源而蓬勃发展,马太效应日益明显,那些管理不善、质量不高的学校则可能面临关闭的风险。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个别学校,也关系到整个国际教育市场的良性发展。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依然强烈。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摆脱盲目跟风的趋势,转而综合评估国际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匹配度、就业前景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力求为孩子选择最合适的教育环境。

他们不仅希望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还期待学校提供全面的成长机会,包括学术、社交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如果国际学校未能满足这些期望,家长们只能考虑其他选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开始追求性价比,选择将孩子转回公立学校国际部。

相比之下,那些不缺钱但重视教育的家庭则更倾向于让孩子出国读书。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的体验感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如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学生们更加渴望在学校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与视野。

他们希望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未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教育市场泡沫破灭的背景下,家长和学生在五花八门的国际学校选择中愈发谨慎。

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既能提供优质教育又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学校。这无疑对国际学校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归根到底,生源流失只不过是表象。

虽然它直接影响学校的财政状况和市场竞争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反映出家长和学生对优质国际教育的深切渴望。

面对这一挑战,未来将如何达成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的局面,是我们所殷切盼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