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摄影大师央美演讲拂袖离席,如果批学生我们还该反思什么?

2024-09-22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张川(吉首大学)

9月19日,国际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当代摄影艺术家斯蒂芬·肖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期间因其发现台下部分观众低头看手机而结束演讲,走下讲坛回到了观众席。9月20日,有网友发帖称,“台下很多人从始至终都在低头看手机,斯蒂芬·肖尔在讲座中离席”。也有网友回帖称,“观众低头看手机其实都在记笔记,肖尔先生获悉后开心多了。”

坦白说,这像不像我们读初高中时惹老师生气,“你们讲吧,我不讲了”“你们啥时候好好听课了,我再讲”“上自习吧”…只不过这次是无声的“爆炸”,听讲者“炸”了讲座文明规范,演讲者炸了心态和契约精神。甭管有人出来解释低头看手机实际上是在做笔记是真的做笔记还是给大师找体面,这件事并不是非要论个谁对谁错,更何况这事儿放到学校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往更深层次看,此事除文明礼仪、契约精神之外有更值得讨论的点,即参加知识讲座这类学习机会能否加入学生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有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举办讲座的传统,但所邀请的专家学者多数也都是由校方决定,几乎没有采纳过学生意愿。如此看来,高校的立意似乎变得模糊了。一般来说,高校邀请专家学者的初衷应该是为让学生增长知识,得到进步提升吧。但没有参考学生的需求和喜好,这份初衷是不是有点“自我感动”意味了。

此外,如果说高校邀请专家学者过来办讲座只是想满足一些运营要求,比如说有规定会要求某高校想申请硕士或博士点要举办N次学术会议等,那讲座效果和规范就更难保证了。不难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参加讲座或会议基本是非自愿参加,充当观众、没兴趣听,那消磨时间玩手机几乎成了必然。

谈到这儿,高校也要报委屈了,专家学者也不是义务劳动,学校是要花钱的,有些大咖不仅要花钱还要动用多方关系才能邀请到。因此,学生不好好听讲座属实是浪费良好资源,也不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

有人会说,这件事说到底是学生错,要说听讲座不感兴趣上课不也照样玩手机吗?这就是不想学习。细琢磨一下,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说法含混了上课和讲座的机制和属性,除高校在学生课程安排中设置的每学年要参加几次学术讲座外,大多数的讲座都是属于课外辅助。这就是说,上课玩手机不代表可以理直气壮地批判学生在讲座中玩手机的行为。当然,这并不是放纵学生,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玩手机,而是想说一码归一码,非要一概而论,那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讲座玩手机,需要反思的都不只是学生一方。

说回到我们今天想探讨的主题,在笔者看来,高校邀请专家学者来举办讲座应加入学生意愿,这一点是对双方的负责。客观而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学校该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引导做到位了,学生始终我行我素那就只能尊重个体选择。但在更大程度上,学校应该考虑让举办讲座的性价比变得更高,既能满足教学和行政需要,又能让学生真正有兴趣有热情地参加讲座。具体而言,无论是校方出于认知高度单方邀请,还是综合学生意愿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办讲座,将学生意愿加入参考是应行之举。

摄影大师的愤然离席,学生的漠然处之,问题关键就是需求的不对等。诚恳地说,大师不能要求来参加讲座的每个观众都严格遵守讲座规范,那太理想化,如同大师自己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样。即便需求不可能完全对等,但在办讲座这件事上,高校其实是可以做出更多改变的,多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谈文明礼仪教育引导才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