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东湖评论:良好的家校关系需要有格局的家委会

2024-09-17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建立中小学生家长委员会,其目的是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以加强联系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然而部分家委会逐渐演变成为家长的“秀场”,部分家长期待通过家委会对学校的支持而给孩子“走捷径”,也促成了学校希望“换资源”、“找劳力”,而把家委会变成学校临时工组织、变相小圈子联谊会等,这些不仅偏了离教育本质,更影响教育公平。当下,建设有格局的家委会,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
有格局的家委会,首先要对家委会对所处的位置、角色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要明事理,在自 省自觉中定位。
“姓家”还是“姓校”?这个问题在家长圈中争论已久。根据教育部建立家委会的相关文件精神,家委会的定位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履行职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育工作、沟通学校与家庭。这就说明家委会不单纯“姓家”,更多还是“姓校”,是学校治理结构中的一个组织,所以家委会要更多地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
“桥梁”还是“围墙”?家委会应当是学校与家长间互相沟通的桥梁。如今不少家委会以凝聚社会资源为主,而不是凝聚广泛共识为主,导致家委会异化成围墙,逐渐沦为“权贵圈”。悄悄相反,家委会应该更多地包容差异,而不是制造差异。
“应声”还是“共生”?在处理与学校的关系上,家委会应当注意避免成为应声虫。不能片面地为学校完成某些事务的程序工作而存在的点头型、鼓掌型、摆设型的组织。家委会与学校不是“应声”的关系,而是“共生”的关系,是为了孩子成长的最大公约数而共同努力的利益共同体。
“监督”还是“护犊”?部分家委会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曲解了监督学校工作的职能定位,从“监督”变成了“护犊”。在很多问题上,片面考虑己方的利益和诉求,没有站在家校共同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一味地强调所谓的维权,缺乏对学校的基本信任,这样的家委会也是不明事理的。
这些变成“家长帮”、沦为“权贵圈”、当了“木偶人”、唱上“对台戏”,都是缺乏格局的家委会。
善作善成,建设有“格”的家委会。“局”表示的是一个小的范围,“格”表示森林中很多树木生长在一起,枝叶交错。树枝交接之后,树木为了获得更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就会拼命向上、向下生长,彼此之间产生竞争。所以“格”可以引申为“触及(到来)和竞争(突破)”这两层含义。
“格”的第一层意思是触及,家委会的“格局”就是精心布局,在一定范围内(局),按照家委会运作的规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委会的资源和能力,努力触及最高标准(格)。所以,有格局的家委会是守规范、讲标准、求品位的。
“格”的第二层含义是竞争、突破,因此“格局”还可以理解为打破局限、破除常规。家委会应当不断地探索如何在利益共同体的立场之上,突破传统的家校合作界限,不断寻求新的合作空间。所以有格局的家委会是做加法、善创新、臻卓越的。
具体来说,有格局的家委会是有资格、不出格。家委会成员的资格不是身份、财富、权力、资源,而是理念、学识、德行、品行、意愿和心态。家委会成员应当充分了解、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办学追求、育人理念、价值文化。
家委会除了有资格,在运行中还要不出格。我们要信任学校和老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对待学校和老师的教育行为,不懂的、不理解的可以积极沟通、商榷。但不要凭自己的主观理解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
守土守界,建设懂“局”的家委会。家委会有了格,也不能缺少局。首先要做到了解局限不搅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局限。学校责任有限、资源有限、能力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需求。同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界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有明晰的责任和分工。我们不要模糊这种界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彼此都不是对方的补充和延伸。家委会既要守土有责,也不要随便越界。
其次要献力局部为大局。家委会的定位应该是与学校谋求孩子成长最大公约数这个大局。家委会的理念与价值应定位于共同服务孩子成长,通过集众智、汇众力,让家长们从对自己孩子的小爱变成对孩子们的大爱。因此家委会在运行机制中形成的角色关系,更像是合伙人和共同体。
在家校共育中,家委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做、怎么做以及做成什么样都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智慧共同助推。只有建设有格局的家委会,才能发挥理想的教育作用,与教师共筑合作的和谐新天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玲(武汉经开区)
责编:沈素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