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多措并举 精细化就业服务助力毕业生扬帆起航

2024-09-08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在社会发展和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下,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高校若要在竞争中立足,必须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保障高质量就业。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尤其是高质量就业成功率。同时,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精细化服务,以大学生就业意向为导向,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小、做实。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断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此外,还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就业服务工作旨在通过各种就业服务手段,助推学生成长,实现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好地实现会就业、能就业、就好业。通过卓有成效的精细化就业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创新就业思维、摸清“家底”
从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能就业”“会就业”“想就业”和“就好业”是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试金石”。毕业时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需要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好顶层设计,深入了解其规律,做好科学思维准备,既要摸清“家底”,又要创新思维,在传统做法基础上创新。
做好顶层设计。思维是工作的起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初始的思维,即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思维涵盖如何进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系统性设计、有无配套支持、立足学校专业特点、寻找资源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周到,为后续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精确摸底。大学生就业工作应打破就业界限,创新思维,按专业就业方向等科学分组,精确了解学生需求,如选择公立单位还是私立单位等都要精准摸底。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做好推演预判。在精确摸底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创新服务就业思维,把握方向,充分了解毕业生“家底”,科学预判,积极推演,推进精细化就业服务的实施,如进入社会前的简历制作技巧、就业心理调适、面试技巧准备、礼仪礼节礼貌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沿正确轨道推进。这些准备工作对于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发挥校友作用、深挖“资源”
校友资源是高校的重要“财富”。校友能提供“对口”的就业岗位。校友提供的就业信息与学校专业和人才培养具有很高的“吻合度”,能大幅提升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校友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他们深知母校专业的优势和特点,也能够为学弟学妹们提供更贴合实际需求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校友能成为“知情者”。校友清晰知晓学校概况,尤其了解“学弟学妹”的专业学习情况,能提供符合毕业生群体期望的工作,也能“感同身受”地了解毕业生诉求。
再者,校友掌握的资源或信息,能为毕业生职后成长提供必要支持和帮助。毕业生初入社会,对社会和行业缺乏了解,若有“前辈”指导,作为职后“导师”,能加速其适应社会进程,少走弯路。此外,充分发挥校友作用,还能为学校的发展,特别是获取专业发展情况、就业形势、就业背景、就业前沿等“第一手”资料,为学校的专业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和合作,高校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精细就业指导、实施“专项”
高质量就业离不开校内的精细化就业服务和指导。校内教师相对毕业生,在理论指导和就业实践方面经验丰富,不少教师具有多个行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这些都是毕业生的宝贵财富。教师深入毕业生群体,设立并实施“专项”就业服务组,该“专项组”涵盖就业指导、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员。
就业信息“众人化”和“个人化”相结合。一方面,将掌握的就业信息重点推送给全体毕业生群体,另一方面,在“精准摸底”基础上,将就业信息重点推荐给有意向的毕业生,提升“有效性”,做到按需提供。这样能够确保毕业生在海量的就业信息中快速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岗位。
就业技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在进行“普遍性”就业技巧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性”“个人性”,通过专项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措施,充分结合行业、地区等特点。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对人才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针对性的就业技巧指导能够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就业心理调适“普及性”和“独特性”相结合。每个行业和地区都有其特点,建立就业精细服务专项组可将就业心理调适的“普及性”和“个人性”有机结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往往会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难。
为增强实践教育实效,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剖析所学专业的前景与潜力,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晰认识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就业为驱动力,引导学生制定自身发展目标,促进学习自主性的形成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合理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这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同为学生在茫茫学海中点亮了一座灯塔,为他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通过深入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教师全员联动,推进“1+N”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审视。主观层面且从现实性分析,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应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只要学生本人内心认可,即为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而言,高质量就业还应包含专业培养是否对口等因素。从根本上讲,应从主观层面出发,学生就业时内心认可的高质量就业便是高质量就业。每个人对于职业的期望和满意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可能更看重薪资待遇,有的学生可能更注重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还有的学生可能更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高校中的行政人员和授课教师都应成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一份子。一是校内教师可成为“职前导师”,以丰富经验服务学生就业,让毕业生受益。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经历和心得,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二是能使就业服务更精细化。教师是“1+N”的主体力量,仅依靠辅导员 1:200 提供就业服务,会存在“僧多粥少”“捉襟见肘”的情况,构建“1+N”模式,即一位教师对应多名学生。从数量看,教师的“1+N”相对于辅导员的“1+N”,“N”要小得多,能大幅提高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三是教师全员和行政人员全员联动推进就业工作,可实现“合力最大化”。实践中,教师存在就业工作与己无关的思维误区,行政人员也存在不敢、不会、不能借助教师力量的现象,导致就业工作推进缓慢、不力。通过构建教师“1+N”,探索教师队伍和行政队伍的联合联动协调机制,实现“十指弹琴”,将就业工作合力最大化,有力推进就业工作。
打造朋辈示范,营造“剧本”
实践经验表明,领头羊的示范作用显著,在毕业生群体中此现象大量存在。这提示我们,在就业工作中要发挥“领头羊”作用,打造朋辈示范,营造良好氛围,构建“演员剧本”。
抓好学生党员队伍的朋辈示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就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得以体现。若每个班级的学生党员实现良好就业,能对同宿舍、同班级同学起到示范作用,避免其他同学在就业中陷入“困境”。学生党员通常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责任心,他们的成功就业能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抓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就业困难学生是高校各层面关注的重点人群,在精细化就业服务推进过程中,应重点帮助他们找到满意工作。这不仅是育人树人的责任,更可能改变一个毕业生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对于就业困难学生,高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方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实习机会。
抓好舍长队伍的示范作用。实践中,舍长的作用无可比拟,应得到重视,尤其是在示范人群和“演员剧本”中不可或缺。在高校,宿舍长是最小管理单元的“领头羊”,对同宿舍人员的影响无可替代,甚至超过班委干部。因此,在就业工作中,要做好舍长队伍建设,发挥舍长在就业方面的示范作用,营造宿舍就业氛围,激发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动力。通过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求职中去。
在高质量就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精细化服务实践途径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李猷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张育叶,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来源:光明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