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硕士毕业生只能当宿管、勤杂工?如何应对“本研倒挂”|教育一周洞见

2024-09-22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这里是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教育一周洞见”栏目,每一期将就过去一周内的教育热点话题、政策风向或人物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作者:丁阳

老现象“本研倒挂”引热议,本质原因是对研究生学历贬值的焦虑

本周的教育热词是“研究生”。

先是“兰州大学在校研究生总量首超本科生”登上热搜,高校“本研倒挂”的现象引发关注,网友惊呼“以后会不会大街上随便拉一个都是研究生”“离博士送外卖不远了”。随后,“云南保山学院拟聘3名硕士为宿舍管理员”的消息,作为实例引发了学历贬值的相关讨论。到了周末,一则“南航苏州附中勤杂工招聘结果公示,24岁物理学硕士拟获录用”的消息,让更多的人绷不住了,有网友哀叹“浪费资源,浪费人才,悲哀!心痛”。

需要指出,南航苏州附中立即做了一个回应,称工作人员失误,应聘者实为本科,但是,该校党委书记又补充了一句,“他是本科,硕士学位还没拿到”——言下之意,这位学生是在攻读研究生了,只是学位证还没拿到而已。换言之,无法缓解人们对研究生贬值现象的焦虑。

某种程度上,如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那样,高校“本研倒挂”上热搜属于大惊小怪,因为这个现象早就出现了。稍微检索下就发现,2006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就提到,“人大、北大等几所大学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数量。”换言之,大概二十年前,“本研倒挂”已经出现。横向比较,在国外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最新在校本科生数量是4576名,占比38%,研究生7344名,占比62%。

之所以最近人们对此大惊小怪,恐怕并非因为普遍不知道“本研倒挂”现象,而是因为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了人们了心理阈值。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双一流”高校中,就至少有49所今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

引自教育自媒体“软科”

而如果了解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就会发现,这还依然只是个开始。今年3月1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郭鹏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教育部将稳步扩大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模。”扩招要扩到什么程度?

据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介绍,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注:在学研究生数除以当年全国人口所得数值)是评价一国研究生教育的指标,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为333.24万人,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2.38,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7到8,美国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超过9。“因此,从提高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角度看,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空间,就是把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提高到4,在学研究生数也要达到560万,每年可招收研究生190万左右。在目前基础上可再扩招一倍。”

扩招后的研究生,质量隐忧难解

数量上去了,必然引发质量方面的担忧。知名教育专家陈志文指出,“研究生不是本科生,其培养有点像师傅带徒弟,核心的资源支撑之一是导师数量与质量”,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40多万,即便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高校,一般教授每年也只有一个博士名额,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很多人甚至一年都没有一个博士招生名额。也就是说,基础的培养资源还是有的。这个培养能力需要释放。”但问题在于,当前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实在有点过快——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还只有58.9万人,而2023年即短短7年后,这个数字已经暴增93%,至114.8万人。再怎么有基础培养资源,这个压力依然非常大。

另一个难以克服的隐忧在于,招生数量上去了,生源平均质量是必然下降。更不要说,我国本科招生的扩招与研究生的扩招并没有同步——同样从2016年到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的数量从405万增加至478万,只增加了18%。相当于原来是8个本科生里出一个硕士生,现在是4个里就能出1个,进一步拉低了研究生的门槛。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硕士生/本科生的比例虽然比较高,但重点在于维持得比较稳定。以美国为例,从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发放的硕士学位与学士学位的比例一直在0.41左右。

近十年美国学士、硕士学位的发放均有增长,但比例基本不变,引自《美国教育状况报告2023》

还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的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的确比较高,但跟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这个数字高并非单纯因为有更高比例的人在本科毕业后会继续深造,还跟“终生学习”的理念有关系。同样以美国为例,2024年春天,全美约有307万在读研究生,但其中,有多达135万人是30岁以上的,其中40岁以上有58万,这个年龄早就超出了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年龄段。换言之,发达国家许多人是因为有需要才读研深造,不管是因为个人兴趣还是工作的需要。相比之下,中国许多学生选择读研某种意义上说是延长在校时间,推迟就业,相当于读大五大六。

学历贬值之后,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是不二选择

那么,该如何应对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宿管、勤杂工这种情况?

当硕士学位不可避免地贬值时,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些衍生问题。比如,“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可能会变得愈发突出,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是不恰当的做法,但在硕士人数越多越多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着重参考更早的学历。

换言之,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效果没那么好了(让人沮丧的是,即便效果没那么好,考研还在变得更“卷”)——那么,学生和家长们需要对第一次高考更加重视。

而如果第一次高考没考好,那么需要认识到,通过考研来“翻身”未必是一个可靠的选项。或许有人会争论,要是不考研,连宿管、勤杂工都没得当。的确,某时某地可能是这样,但从能力要求来说,宿管、勤杂工终究是不需要读研才能干的活,这种资源错配终究是一种不正常和少见的现象。

不靠考研“翻身”那靠什么呢?可以预见,用人单位除了考察更早的学历外,还会更加重视对应聘者综合能力的考察,包括是否有货真价实的工作技能,是否有在大公司实习的经历,是否在笔试面试中让人印象深刻, 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在硕士学历乃至博士学历都不断贬值的现在,学生们也只能想办法在学历以外也努力提升自己了。

往期教育一周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