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十日谈|陈茂生:新学期“好好吃饭”

2024-09-0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小学生要适应学校的教学需求,只有胃先舒服了,才有学业上的精进。
去年开学时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甲辰年新学期已经“隆重”开启。时光有礼、花开如许,我家孙女成了二年级小学生;又长了一岁当然长了个子、增了见识,小脾气也在渐长之中。
开学了,孩子们重归课堂,学校门口又会再现“接娃”潮,暌违两个月了大家都有几分念想。每个工作日下午三点过后,学校附近路口街角就聚集了一群群老头、老太;只要校门未开启,便是众人畅所欲言的“小组交流”阶段;孩子学习是绝对的中心话题。众口叨叨就有了顺口溜“一年级适应、二年级成长、三年级拔高、四年级定型、五年级冲刺……”边上走过的路人乍一听都会不由得绷紧神经。但时间一到,散兵状的老人就按班级自觉排成一路纵队,先来后到少有夹塞插队的。有民警在街上巡逻保驾,私家车也能临时停靠;众人瞩目就等着迎接一波孩子嬉戏欢闹、长辈呵护关爱的喧闹。尽管此时道路会有点堵,但走路的和开车的大多相互体谅,少有擦碰之类的事情发生。而学校老师也不简单,就如老话所说的“吃啥饭,当啥心”,一个班级三四十人,眼见一群家长过来,随口就报出各位要接的学生小名,从不曾有差错,当然也是容不得丁点差错、有错必是惊天大错,半个小时后街道重归平静如常,典型的“潮汐式”拥堵,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刚与几位“接娃”相识的老人寒暄、又眼见人群逐渐离去;身处其中的我,却分明感觉那些对孩子反反复复的叮嘱并未飘散:好好读书、好好听讲、好好做作业、上课举手发言了没有、考试题目答对了吗?当然还有许多“好好地……”只是奇怪为啥很少听到有“好好吃饭”的?
上学期某一天,接到孙女后不经意地一问:中饭吃点啥?孩子满不在乎地说:不好吃,倒掉了;虽是童言无忌依然把老头我吓了一大跳。不是从小就读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岂能一倒了之呢,更不成想他们的顿顿光盘原来却是如此而来;还想再说点啥,但看到孩子不屑的眼光只能打住。尽管无从判断,究竟是学校餐食“众口难调”还是质量欠佳难以下咽;但分明感觉是否信守“‘口味’永远服从‘节约’”的传统理念,已是祖孙间横亘的一道“代沟”。在信奉只要能够下咽,再难吃也是一餐饭的我们看来,学校餐食有标准、有保障,一定满足基本的卫生营养,岂有“难吃”之由?所以很可能是吃穿玩乐始终被精心呵护的孩子娇惯出来的毛病所致,如今居家生活以孩子为中心,餐餐讲究营养口味色调;在校就餐当然不会如此面面俱到。感觉口味不到位、咸淡不习惯、清稠不如常,更难接受从“众星拱月”转为“芸芸众生”的落差,干脆统统归于“难吃”两个字。
其实要根治,药方也很简单:饿三天不管饭,看你觉得怎么样?疗效肯定很不错。只是谁能如此“心狠手辣”下得了刻薄孩子的手?只能在心里嘀咕一下而已,嘴上嘟囔的却是:当年我们没得吃,哪来这么多讲究?明知说了没用,但不说会更难受。经历短缺经济年代后形成的观念根深蒂固:只要入肚为安,填饱肚子就能努力学习;不仅视“倒弃食物”等同于暴殄天物,而且觉得如今孩子自小就被捧在手掌心过于金贵,身上的那些“瑕疵”根源一定都在家庭。即便不为经济上考量,就当作他们以后走上社会前的包容性训练,就应从吃好每一餐饭菜开始。
对孩子们而言,白天吃不够晚上补,营养从来不是问题。期望“好好吃饭”,不仅是让他们习惯学校食堂的大锅菜,还包括学会如何提意见,从餐桌开始塑造秉性;而在与老师同学相处中和睦包容,在小事上学会适应集体的取舍,当然是期望之后的期望了;再进一步,不仅恪守节约食物的传统而且还要惜物惜福,道理有点深奥,孩子们以后自然就明白了。
“二年级成长”,那个顺口溜说得不错。刚入校的小学新生在这个阶段要进一步适应学校的教学需求,只有胃先舒服了,才能在学业上日有精进;慢慢来,不着急。(陈茂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