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进校园”让梦想更坚韧
2024-10-05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国庆前夕,中关村三小的小学生们上了一堂人生中最“艰难”的体育课:他们要在乒乓球台对决奥运冠军。
近日,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冠军王楚钦、孙颖莎走进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担任“特派体育老师”,分享成长故事、阐释中华体育精神内涵,并向小选手们传授球技。活动后,“莎头”组合受聘为中关村第三小学“健康指导校长”。 曾经只由镜头定格的高手过招,就这样成为触手可及的言传身教。
从有关报道看,两位金牌选手与孩子们的互动主要以基础指导、挑战体验为主,当然不可能为学生的技术水平带来立竿见影的提升。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奥运冠军进校园”是场可有可无的热闹。应当看到,曾在顶尖赛事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不仅代表着一类体育竞技项目的巅峰水平,更是颇为难得的文化资源。以国别为竞争基础的奥运赛场上,一番奠定胜负的攻防结束后,五星红旗迎着亿万国民的企盼升起,就是中国梦活生生的体现。在那一瞬间,以国之名为国而战的体育健儿们,无愧为爱国精神的具体承载者。他们用忘我的拼搏将滚烫的意义纳入自己的人生,而精神的温度最具有说服的力量。
因此,奥运冠军走进小学课堂,不是大材小用而是量才为用,是让可见的价值引领走进思政课堂。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历史时期,塑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所不同的是,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的心灵在照本宣科式的重复中逐渐干涸,而更成功的教育方式,则以用情感的甘美与真理的味道,为学生指出通往追求与热爱、信念与梦想的正确道路。最顶级的荣耀,正适于巩固最坚实的基础。除中关村三小外,9月开学后,北京多所中小学校迎来了艺术体操、吊环、皮划艇等项目的金牌选手。人们逐渐意识到,运动员也可以是“大先生”。“让孩子们在感知成就中亲近国家”,是奥运选手们有所作为也必须担当的社会职责。
更可贵的是,“奥运选手进校园”也为同学们传递了喝彩声外的另一种人生体验。在中关村三小的讲台上,“顶流”金牌选手孙颖莎还原了一段常被忽视的人生经历:十岁进入省队、付出巨大努力,却连续与梦想擦肩而过,心中涌起是不是与国家队无缘的自我怀疑。她给自己的答案是“我不甘心”,最终在一次次困难与失败中成功逆袭,登顶荣耀之巅。孙颖莎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段经历,“只要我们不放弃梦想,每一次挫折都可以变为成长的阶梯”。
在笔者看来,孙颖莎的这段讲述现实又恰逢其时。当前,以竞争为赛场、成功为指向的优绩主义心态仍为孩子的成长带来着迷惘。而无论社会与家庭给予多少扶助支撑,未成年人总有困难需要自己面对,总有挫折需要自己走出。这时,起到关键作用的不仅是寻找出路的能力,更是不畏迷失的坚韧与希望。这种由奥运精神协助孕育的压不倒打不垮的生活态度,不仅是过一段负责任人生所必须的信念,更为在风险挑战中走向复兴开辟着未来。
其实,在中小学校登台开讲的又何止是奥运冠军,此前航天员、两院院士等国家成就的典型代表,都曾走进祖国各地的校园。相信随着中国在更多领域折桂,会有更多行业的拼搏者闯关者成功者来到同学们中间,为他们讲述更加丰富多样的人生,也为中华民族的明天描绘更加恢弘多彩的梦想。(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