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世界首例!我国学者利用干细胞成功治疗1型糖尿病

2024-09-2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01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替代受损胰岛细胞的方法。近日,南开大学/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沈中阳、王树森团队与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邓宏魁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使用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CiPSC)分化而来的胰岛细胞成功治疗了1型糖尿病患者。

多能干细胞(PSC)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类型的能力,被认为是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2006年,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教授首次从人类体细胞中诱导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这一发现为再生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传统的iPSC制备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基因组整合风险等。2022年,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团队通过完全利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人类体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开发出了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这种新技术不仅避免了基因组整合的风险,还具有易于制造和标准化的优势。

02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小分子诱导人类体细胞转变为多能干细胞(CiPSC),随后使用优化的分化方案将CiPSC分化为胰岛样细胞(CiPSC-islets)。这些CiPSC-islets在转录组特征、组成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方面与天然人类胰岛相当。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临床前研究表明,CiPSC-islets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症状,且未发生肿瘤。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将CiPSC-islets移植到腹直肌前鞘下方可以获得更好的胰岛存活和成熟效果,C肽(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标志物)的分泌水平接近非糖尿病患者的水平。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探索性临床试验,首次使用患者自体CiPSC来源的胰岛移植用于治疗一名免疫抑制的1型糖尿病患者。该患者是一名25岁的女性,她在2012年被诊断患有1型糖尿病,并经历了多次肝移植和全胰腺移植,但最终因并发症导致胰腺移植物被切除。2023年6月,她接受了CiPSC-islets移植。

经过一年的随访,患者在移植后第75天开始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在移植后第4个月时,目标血糖范围的达标时间从基线值的43.18%提高到了96.21%,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标也显著下降,达到了非糖尿病患者的长期系统性血糖水平。此后,患者的血糖控制状态稳定,血糖达标时间超过98%,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约为5%。

这一年的临床数据表明,所有研究终点均已达到,没有出现与移植相关的异常情况。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血糖控制良好。

03

这项研究是世界上首例成功使用化学重编程多能干细胞(CiPSC)分化而来的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案例。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CiPSC-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为未来更多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希望。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评估CiPSC-胰岛移植在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内的效果,以期为更多的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干细胞和再生医学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医疗实践。这项研究的成功不仅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类似的创新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

Wang, C., et al. (2024). "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cell-derived islet under the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in a type 1 diabetes patient." Cell. doi:10.1016/j.cell.2024.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