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75年城市巨变:生活更美好

2024-10-04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北京的近郊区,是首都的“菜篮子”,是北京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京西稻生产基地。春夏绿意盎然,金秋稻浪滚滚,是当时行走在海淀大地常见的景象。
岁序更替,凤凰涅槃。如今的海淀是经济强区、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经济总量2022年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2023年突破1.1万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是首都经济的压舱石;2023年人均GDP为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区域内高校林立,科研院所密集,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成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海淀区75年来的惊人变化,是中国城市变迁的缩影。75年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都深刻感受到,城市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如果你的老家在农村,你就会发现农村居住人口逐年在减少,他们去了哪儿?城镇。相关数据显示,超过9.3亿人生活在城镇,也就是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比1978年末增加了7.6亿人。2023年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6%,而70多年前的1949年年末,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
伴随人口城镇化的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1949年年末,全国城市共有129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步入快车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城市数量快速增加。2023年年末,城市个数达到694个,建制镇达到21421个。与此同时,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聚效应更加明显。2023年年末,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7313万人,比1949年年末增长了16倍。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而1949年年末,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5个,九成城市的人口在50万以下。城市地域面积也在不断增加。2023年,全国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6.2万多平方公里,比1981年增长了7.3倍。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不但长高了,而且日益“身体强壮”了。新中国成立时,城市基础薄弱,经过75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城市经济充满活力,实力日益雄厚。1988年,全国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7025亿元,占全国的50.7%。到2023年,仅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就达77万亿元,占全国的61.1%。城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部城市公共财政收入只有584亿元。到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达700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282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2.3%和39.1%。上海、北京、深圳和杭州等14个城市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千亿元。
40多年前,吃饭买衣服,都要凭粮票布票;如今在中西部偏远的县城都有大超市,商品琳琅满目,如果不想去商场,动动手指,买好的东西就能送到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城市经济活力持续释放,网络零售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强劲发展。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快速提升,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超过50%,占到了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到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0.4%,较1990年提高了27.4个百分点。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407490亿元,1979-2023年年均增长16.3%,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4%,比1978年提高57.6个百分点。
“城,所以盛民也”,以人为本,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市政设施十分落后、运行效率低,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1949年年末,全国只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6589公里;污水处理厂仅4座,日处理能力4万吨,排水管道6035公里;有供气设施的城市仅9个。经过75年建设改造,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设施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年末,供水管道长度达110.3万公里,供水普及率99.4%;供气管道长度99万公里,燃气普及率98.1%;污水处理厂达2894座,排水管道91.4万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8.1%;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9.98%,无害化处理率为99.9%;城市公厕19.4万座。在许多城市,经常停水停电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交通非常落后,装备陈旧,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年末,全国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仅27个,步行,骑乘自行车、人力车是市民比较普遍的出行方式。75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网约车和各类共享车辆极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2022年,全国城市道路长度达55.2万公里,55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线路,建成线路长度9500多公里。如果你想去远方,乘坐飞机或高铁可迅速抵达,也可自驾走高速出行。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首位。
获得“最佳实践”项目的北京海淀西三旗新都片区更新项目,正在实现从“建材城”到“科学城”的华美蝶变,社区居民有更多身边的获得感,正如一位自小生长在西三旗的社区居民所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幸福美好。”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低水平起步到迅速发展的过程。一个个“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出现在市民身边,让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愿景成为现实。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82.1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3平方米,而1981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只有1.5平方米。天更蓝,水更清。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6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城市居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197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1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人均消费支出311元。到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1206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人均消费支出32994元。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
城市居民上好学校难,上大学难,看病难,看病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基本医保网,到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医院20642家,医院床位461.3万张。
城市是国家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枢纽,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工作居住之地。城市发展关系你我他。
也许,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无数城镇居民生活场景的集合,真实反映整体的状况。毋庸讳言,宏观的数字在每个城镇居民身上有体感的温差,因为城市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城市更新的模式单一,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请你相信,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会更美丽更宜居,你我的生活更美好。(吾道南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