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兄弟学校来调研,什么都可以介绍,就是不能讲竞赛!”竞赛何苦绑架高考?

2024-09-1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文/易卓

   “有兄弟县市的学校来交流调研,什么都可以介绍,就是不能讲竞赛!”

    这是中部某地级市高中的校长在学校中层领导会议上所提的要求,意思就是说有其他学校来调研本校的教学经验、学校管理、教师激励、后勤服务等统统可以敞开了说,唯独竞赛不能透露一个字,由此可见竞赛对高中发展的重要性,侧面也反映了在当前高考升学体制下,得竞赛者得天下,可以真正做到赢者通吃。那么竞赛的本质是什么?和高考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重要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

一、竞赛:另一条赛道

这里说的竞赛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分为市级、省级、国赛和国际竞赛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竞赛难度不同,获奖名次的含金量不同,不同省份的竞赛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竞赛实力强的省份,获得省一、省二等奖就可以在清北的强基招生计划中占据一定优势,如果能拿到国赛金牌就有机会进入国家集训队,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能保送清北,而在竞赛实力弱的省份,省赛的名次缺乏含金量,更难在国赛拿名次,例如云南、广西、贵州等就基本无法靠竞赛渠道去冲击清北学校。

在最早的时候,竞赛与高考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东西,竞赛其实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选拔出有突出才能的学生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90年代末期,开始有学生在国际上获奖,奥赛也成为老师教学成绩的部分,有些省份的学校开始重视这个事情,有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中获奖,这些学校就有了名校效应,浙江的镇海、杭二做竞赛比较早,在2005—2015年左右成绩就非常突出,但这个时候还不成规模,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竞赛的重要性。在大约十年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竞赛对高考的影响尤其是在录取清北等名校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当时在浙江竞赛成绩的省二就可以获得加分,省一或者进国家队就有可能保送清北,后面政策慢慢缩紧必须要进国家集训队才能保送清北,但竞赛成绩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具有优势这一事实仍未改变,并在当前以强基计划和“三位一体”招生计划的形式被保留下来。

实际上,当前竞赛已经成为高考之外的另一条独立赛道,无论是保送、强基计划还是部分省份的“三位一体”招生,竞赛已经成为参加国内顶尖高校自主招生的必经之路,谁抢占了竞赛的风口,谁就可以在头部高校的升学竞争中占据优势。除开获得国赛金牌进入国家集训队可以直接保送清北外,好的竞赛成绩还在强基计划、“三位一体”等高校招生中具备很大优势,比如清北等高校会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划定各省强基线,入围考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的“校考”,分为笔试和面试,其中笔试题目难度介于高考和竞赛之间,如果有竞赛训练加持就比较容易得高分,另外如果学生有省一以上的竞赛成绩,那么在学校冬令营以及面试中也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有时候可以直接赋满分,最后高校一般按照学生高考分数占比85%,校考分数占比15%进行加总折算,又因为能进入强基的学生高考分数其实相差很小,关键就是看校考分数,最终也基本就是按照校考排名进行录取,这也是为什么业界评价强基计划有个说法是“15%撬动85%”的缘由。清北、复旦、上交、国科大等高校还有针对浙江省的“三位一体”招生,也就是综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来选拔学生,如果考生有好的竞赛成绩,也可以在“三位一体”的校考(只有面试)中占据很大优势。

总之,国内的高校尤其是清北这种顶尖高校,越来越青睐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这与高校希望保有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力有关,也与当前新高考改革弱化了选拔区分功能以及理科选课人数不足有关,高校要另辟蹊径选拔自己需求的人才。当竞赛成为一条独立赛道在高校录取中越发重要的结果就是,其不断挤压清北等高校的统招比例,也就是说想靠高考裸分上清北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有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清华大学在浙江省普通批统招人数为29人,特殊类型的招生人数达到了125人,其中强基计划72人,竞赛保送18人,自主选拔35人,同年北京大学在浙江普通批统招人数为45人,特殊类招生录取人数达到了102人之多,包含强基计划66人、竞赛保送24人,自主选拔12人。以清华北大为首的两所顶尖高校,招生途径主要是竞赛保送和强基计划,其中竞赛保送占比12.57%,强基计划占比40.35%,统招占比21.64%,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清北两所高校通过竞赛和强基计划招录的学生比例超过1/3,竞赛实力越强的省份这个比例就会越高,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及高中必须要重视竞赛。

二、从冒险到产业:竞赛体制的异化

显而易见,在竞赛成绩对冲击清北等名校越发重要的当下,各省市县的高中自然会高度重视、加大投入,那么哪些地区和哪个层级的学校具有竞赛实力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竞赛优势?哪些学校想要搞竞赛但又没有条件以至焦虑不安的?通过调研发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沿海省份,如江浙地区的竞赛水平越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广西、云南等竞赛实力则较弱。而在同一省份内部,越是省会城市学校竞赛成绩越好,而越是县中则很难有条件培养竞赛生,在目前的竞赛体制中比较吃亏。

之所以在竞赛能力上会出现这种区域和学校层级的差别,根本原因是竞赛的投入非常巨大,是个非常烧钱的项目,换言之只有经济实力雄厚、办学资源充分的学校,才有条件去参与竞赛体制。

首先,学科竞赛教练的薪资极高,尤其是有带金牌实力的教练更是天价,在很多学校教练薪资是严格保密的,目前市场均价年薪在100万以上,远超高校教授的待遇,显然这个条件只有发达地区的超级中学才能开得起。其实,湖北早先的竞赛培训实力非常厉害,尤其是在数学、化学等学科,后来东部一些省份花大力气从湖北挖竞赛教练,现在已经是全国竞赛成绩最好的地区;

其次,搞竞赛还需要有好的生源苗子,客观上说竞赛的确有一定的门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毅力和智力有较高要求,同时也需要家庭有经济条件去支持学生的竞赛培训,因此想要出竞赛成绩,就必须要全省或者全市范围内掐尖,把竞赛苗子挑选出来培养,在这一点上超级中学最有能力做到;

最后,竞赛也与学校整体的办学资源和实力相关,正如之前提到现在的竞赛体制已经成为高考升学的一条赛道,竞赛成绩对冲击名校有直接影响,那么就不是像之前一样只有天赋异禀的学生去参加竞赛,而是头部的生源都想要去参与竞赛提高自己上顶尖高校的机会。因此,这些超级中学在组织竞赛时就不能放弃高中其他学科的教育,换句话说想要最大化实现竞赛优势,那就必须同时做好高中学科教育和竞赛培训,这对于那些想走强基计划的学生最有利。也正是如此,在目前竞赛体制下,只有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超级中学才有基础去搞竞赛,反过来讲也是这些学校垄断了竞赛体制,最大化享受了竞赛带来的红利。

竞赛体制之所以会需要这么高的投入,一方面是因为其高收益、高回报且风险可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专门研究竞赛的圈子其实非常少,主要就是各学科竞赛教练以及通过竞赛考出来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再次从事竞赛行业,只要稍微得到一些命题出题的方向,行业专家们很快就能从中琢磨出大量的信息,这就使得竞赛很快异化成为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圈子产业,谁有实力聘请金牌教练并吸收尖子生培养,谁就能取得突出的竞赛成绩。在调研中有位高中校长说:“培养一个清北生要20万,培养一个竞赛金牌要200万!”,可见竞赛投入不是一般的高中能够适应的。

我们访谈过许多县中的校长对竞赛体制都非常无奈,一方面在当前清北名校录取比例中竞赛、强基和其他自主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想靠裸分上清北顶尖学校遥不可及,不得不去搞竞赛;但另一方面,竞赛投入资金非常大,不仅要好师资还得有好生源,同时高中学科教学培养还不能落下。两难境地下,一些高中要么选择购买“培尖”、“培优”等市场结构的服务,这些机构在高校老师、竞赛教练和高中之间牵线搭桥,一周培训一个班一到两天时间,内容偏竞赛难度但主要瞄准强基,一年也要花费1、200万,要么就是把尖子生送到好的学校甚至送出省外的超级中学去“代培”,中部省份高中把学生送到东部省份高中代培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过去,竞赛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冒险,确实是针对在某一科上有极强天赋和兴趣的学生,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培养,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关系,由教练去挑选苗子不断深入研究这门学科,甚至其他科目都要放掉,中间不断淘汰到只剩3、4个人,最后去冲击奥赛,能有成绩就皆大欢喜,没考好那就只能自认倒霉。因为过去竞赛的这种冒险性质,高收益和高风险是平衡的,倾尽所有去搞竞赛最后可能一场空,所以极少有高中和家庭会去主攻竞赛。在广西某高中调研,老师说以前是“高考为主、带动竞赛”,现在已经是“竞赛为主、辐射高考”了,也就是说现在竞赛收益依旧很高,但是风险已经可控了,背后原因就是竞赛已经产业化,只要有经济能力去做就不会差,隐性的教育不公平也就会被拉大。

三、提前学习与竞赛祛魅

在大众心里,竞赛是绝顶聪明的天才们角逐的赛道,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联不大,而竞赛在制度设计上也的确是为了更早更精准地筛选在这些学科上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也就是说竞赛是针对极少数的个别人的,与面对和筛选一般人群的高考制度应当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省级超级中学都开设有竞赛班,全省大约前1000到1500名的学生都至少会参与竞赛培训,就算不是为了保送也可以在强基和自招等计划中加分,竞赛的初衷就发生了偏差。

进一步来说,其实竞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秘,客观上讲竞赛的难度的确非常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智力要求是有门槛的,但竞赛的形式仍然是考试和做题,只要是应试就完全是可以训练的,也就是说竞赛并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仍然是解题能力。以竞赛的物理学科为例,我们在东部省份某高中访谈过一位竞赛教练,他带出过10多个省一等奖和国赛银牌,保送北大、清华和中科大的学生不少,据他介绍竞赛考察的知识点仍然是100多年前的经典物理学知识,只是题目越来越精致了,所谓的精致就是题目会有很多弯弯绕绕的地方,但归根到底还是考知识,而不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意味着竞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提前学习,就是将大学的知识提前拿到高中来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超级中学要从初中就开始掐尖,因为高一开始做竞赛来不及,必须要在初三或暑假把高中的知识学完,才有时间去冲竞赛。这样一来,竞赛实质上就变成了提前学习大学知识,然后在高考或自招的时候对其他没有参加过竞赛训练的学生形成降维打击,而这种降维打击可能并不是天赋带来的,而是提前学习、学生内卷和家庭支持的结果。去年在浙江某县的初中调研,该校办公室主任的女儿是省里某名校高中毕业,初三暑假就把高中数学学完,然后被整班拉到温州培训,刚开始竞赛数学只能考20分,后来慢慢训练也能考到8、90分了,就其实还是应试训练这个道理。

概言之,现在的竞赛体制与高考体制间的制度边界开始模糊,顶尖高校越来越青睐竞赛体制筛选的学生,而不信任高考,但事实上竞赛和高考筛选的是同一批学生,就是最优秀那批尖子生,这批尖子生之所以在竞赛体制中筛选出来,主要也是因为提前学习和提前筛选。那问题就是,既然本来通过高考就可以筛选人才的,何苦再用高成本、高支出的竞赛体制来筛选呢,其中的差别无非是考察高中的知识还是考察大学本科的知识。竞赛绑架高考的结果就是,国家筛选人才的制度成本越来越大,竞赛体制也越发产业化,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负担也在不断增加。

在全国大部分县中处于衰落的趋势之下,办学资源雄厚的超级中学却不断与竞赛体制捆绑、相互强化,而县中想要参与竞赛却又不得。目前进入清北的渠道大约有8种,分别是高考、竞赛、强基计划、西部计划、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员(艺术团),双学籍飞行员和特殊人才,普通县中可选的只有高考、竞赛和强基,如果竞赛和强基占据过多招生比例,那么县中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竞赛体制需要与高考彻底解绑,并且必须要去产业化,回归教育规律,才能有效实现教育公平、减轻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负担。

县域教育评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