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1284. 太平洋坦克战(30):日军的装甲汽车②从舶来品到国产化

2024-09-22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作者群主飞龙。

图1. 日本陆海军装备过的部分装甲汽车(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从上到下分别是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九二式大坂装甲汽车、九二式千代田装甲汽车、九三式国产装甲汽车(海军称九二式装甲汽车)、九三式住田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九零式住田P型装甲汽车

图2. 1930年,日本陆军购入3辆克罗斯利M1925型装甲车,随后日本海军购入9辆同型装备,被命名为八七式,这张照片中出现了8辆带有海军旗涂装的八七式装甲汽车,显然是配属给上海特战队的海军装备

一、八七式装甲车(Type 87, Crossley-Vickers)

图3. 彩绘:出现在上海街头的日本海军八七式装甲汽车,车牌号是“日本海军六号”,并在上层机枪塔侧面喷涂有数字“6”

1923年,英国的克罗斯利汽车公司(Crossley)为维克斯-克拉福特公司(Vickers-Crayford)提供底盘,并由后者安装装甲和上层结构后售往英属印度兵团(约100辆),因此通常被称为“印度款”。它们被用于巡逻印度境内的北部地区。接下来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南非(2辆)、加拿大和阿根廷(6辆)也有使用。

日本军方在1925年共向英方订购了12辆,其中3辆为陆军订购并提供给关东军,9辆为海军订购并提供给上海特别陆战队,因此在中国东北和上海街头都有这款大圆脑袋的装甲车抛头露面。

图4. 上海特战队的八九式装甲车2号车,注意这个分体式的圆顶,很好地保护了观测者

图5. 另外一张上海特战队的八七式,车体编号未知注意车长的脸朝向车体后方观察

日本定制的这款装甲汽车与普通的克罗斯利M25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使用了不同的机枪。发动机罩较为平坦形状,带有装甲的发动机散热器,作战/驾驶舱房的截面更大,装甲板采用铆接连接。驾驶舱的两个座位前方均设有装甲卷帘,发动机舱后面有一段凸起的部分。前(梁式轴)和后(带全浮动传动轴的钢制外壳)轴都有宽大的挡泥板覆盖。悬挂系统采用半椭圆形弹簧。前挡泥板上配着标准的道路照明灯。进入车辆内部需要通过车体侧面的两个小门,另外左右两侧各有三个可滑动的观察窗,据称有时会在保险杠上再安装一个探照灯。

克罗斯利装甲车外观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维克斯公司生产的大型铸造半球形炮塔,内部可容纳两挺标准的0.303英寸(7.7毫米)水冷式维克斯机关枪和保护用装甲套筒。而且两挺7.7毫米机枪之间的距离被最大化分开,目的可能是尽可能扩大射界且避免射手在炮塔内部互相干扰,机枪为半固定,可以各自单独旋转90°。此外,车体内还有两处可摆放机枪的位置,使得射手们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移动机枪的射击位置。另外一个特点是大型机枪塔的顶部还有一个向两边打开的小圆顶,用于车头探头观察周围环境,以及在控制社会治安时便于喊话。此外,印度版的M25还装备了一个安装在炮塔顶部的大型探照灯。

图6. 上海街头的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这里出现了特战队员据守的街垒,可能拍摄于淞沪抗战时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两艇维克斯机枪的指向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夹角,显然两名射手正在瞄准不同的方向

图7. 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的侧面线图,可以看到车体侧面的三个方形观察孔,其中一个位于可以打开的侧门上

发动机采用的是克罗斯利公司四缸汽油发动机,缸内容量仅4531立方厘米,四缸,具有4英寸(101.6毫米)的缸径和5.5英寸(140毫米)的冲程,配备了Zenith型化油器和侧进气门,点火由一个磁发电机完成。发动机与一个4速变速箱相连,由一根短轴和万向节与发动机分隔开。传动轴被包裹在一个连接到差速器壳体上并对后轴壳体进行对角加强的扭力管中,最终传动采用蜗杆传动方式,传动离合器采用锥形。最大输出功率为65马力,道路最大速度可达45英里/小时(70公里/小时)。

图8. 拍摄于天津的一辆涂有伪装图案的八七式装甲汽车,日期不详,车体正前方有一个五芒星形状的标记,这很可能是日本陆军订购的那3辆之一

除了在两次的淞沪抗战中出镜,八七式装甲汽车就很少在侵华战争的其他场景出现,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的汽车发动机动力孱弱,只能用于城市道路或硬体路面的巡逻,既没有足够的越野能力,也没有快速倒车的能力,基本上仅被用于在在上海和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内维持秩序,威慑民众。

图9. 英国印度军团装备的IGA-1装甲车,注意在其上层装甲机枪塔上方还有一个圆滚滚的探照灯,整体造型显得非常滑稽

八七式克罗斯利装甲汽车规格:

尺寸:5.03 x 2.5 x 2.8米(16英尺6 x 8英尺2 x 9英尺2)

轴距:3429毫米(11英尺3英寸)

作战状态下的总重:2吨(4600磅)

乘员:4-5人(司机、指挥官、2名射手、装填手)

动力系统:4缸汽油发动机,65马力

悬挂系统:2x2片叶片弹簧

速度(公路):65公里/小时(45英里/小时)

武装:2挺7.7毫米(0.303英寸)机枪

装甲:未知,可能为8-11毫米(0.3-0.4英寸)

总产量:12辆(海军9辆,陆军3辆)

图10-18. 以日本海军八七式6号车为原型制作的模型作品多视角视图,这里出现的顶部大型探照灯并未在日本版的实际照片中出现过

图19. 一辆现代重制版本的八七式装甲汽车,存放地点不明

二、九零式住田装甲汽车(Type 90 Sumida P),也有翻译成“隅田”

在购入西方装甲汽车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始了其仿制的过程。定型于1930年的九零式住田装甲车算是日本第一种国产六轮装甲汽车,由海军委托石川岛重工业公司(Ishikawajima Heavy industries,即后来的汽车制造公司五十铃公司的前身)试制并在该公司的住田汽车工厂(Sumida Motor Car Factory)制造,这是因为该厂仿制西方产品而研制的九三式六轮载重汽车很成功。

图20、21. 绘有“报国-1”(长冈市号)字样的九零式六轮装甲车,带有海军涂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