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石油33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设成果发布 羚羊“AI 能源”深度赋能

2024-08-30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8月28日,以“AI领航·智绘能源”为主题的33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建设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石油昆仑大模型,并展示了地震解释大模型应用、测井处理解释大模型应用、员工助手应用、行业大家应用等大模型建设最新成果应用。


  中国石油集团总会计师、党组成员周松表示,中国石油全力推动大模型创新发展,着力打造规模化应用生态,加强与中国移动、华为、科大讯飞的紧密协作,持续迭代形成更大参数规模的行业大模型、更高质量的数据集、更强能力的AI中台,打造了以昆仑大模型为代表的价值更高、数量更多的“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标志性成果。

  据悉,中国石油5月28日举行昆仑大模型建设研讨会,与中国移动、华为、科大讯飞签署了昆仑大模型合作共建协议,正式全面启动昆仑大模型建设。目前,项目已初步完成顶层设计,并按照“五个一”行动计划,训练了8个大模型、研发了18个应用场景、构建了丰富的行业与专业数据集、完成了AI中台定制化设计、搭建了智算算力环境,初步形成了大模型在大型企业实施方法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能源化工领域首个通过国家备案的行业大模型。

  科大讯飞副总裁、羚羊公司总裁徐甲甲在致辞中表示,为支持昆仑大模型的研发工作,在人力方面,科大讯飞、羚羊投入了大量核心骨干力量,前后近百人参与到本项目。在大语言模型训练方面,在全力支撑备案要求训练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集团整体规划需求,如期完成了130亿和330亿参数行业大模型训练工作;在场景开发方面完成了8个场景的研发与调试。三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完成这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在数智院、移动、华为等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技术突破和进步。

  三个月时间里,科大讯飞与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华为等团队紧密合作,共创昆仑大模型。在昆仑大模型强大的理解与生成能力、学习与推理能力、多模态融合能力的支撑下,团队完成石油知识问答、炼化知识问答、行业资讯信息、行业招标公告、会议助手、公文撰写、规章制度问答及智能运营问数等8个场景的研发与调试,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效能及工作质量。

  为行业赋能是昆仑大模型的重要使命,基于中国石油半个多世纪的行业数据积累,项目训练打造了能源化工领域的AI检索和问答引擎,在此基础上研发了行业大家应用,它将成为每个人身边的能源化工行业专家,让行业知识获取更便捷、更准确、更高效。智能化时代下,由昆仑大模型驱动的员工助手应用,将覆盖全场景、智能化办公服务,逐渐成为每一位员工可靠、贴心、高效的“智能助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在油气等能源化工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智慧场站、油田“一网通”、智慧管网、油藏地质研究智能化、智能井场等应用场景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深入结合,为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等等多个环节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6月27日,讯飞星火大模型V4.0及相关落地应用发布,全面提升大模型底座七大核心能力,不仅在8个国际主流测试集中排名第一,领先国内大模型,并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等方面实现对GPT-4 Turbo的整体超越。

  为了助力能源焕新,同日,羚羊以讯飞星火大模型的通用能力为核心技术底座,结合能源行业实际需求,打造了具有云边端协同、自主可控、数据与模型安全3大特性,涵盖风、光、水、火、核、储6大行业场景的解决方案。

  在油气勘探阶段,能源大模型可以对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技术,提升油气勘探的精度和效率;在油气开发阶段,能够预测油井的生产表现,为增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油气生产运营环节,能源大模型的应用涵盖了设备故障诊断、生产参数优化、安全监控等多个方面。

  徐甲甲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持续攀登大模型技术的高度。大模型技术的研发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科大讯飞、羚羊将持续研发通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开展模型结构优化,提升模型性能,为昆仑大模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是纵向推进AI与场景融合的深度。中国石油集团在能源化工行业全产业链有着深厚的积累,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能源化工行业特色,结合“AI+油气”“AI+炼化”“AI+制造”等应用场景,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契合产业场景需求,提高业务流程智能化水平。

  三是让石油从业者感受到人机协同模式的温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的感知智能将逐步超越人类,在产业中辅助人类工作。通过人机耦合的方式,给机器装上“大脑”,让员工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未来让石油工人穿着西装就可以实现石油开采,打造更多数字铁人“王进喜”。(记者 汪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