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论同盟战略——承诺的两难(二)

2024-09-29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这种共识并没有妨碍强国继续使用同盟战略,但是其精神内核和基本思路与一战前迥异。在美国人退回大洋彼岸之后,法国作为战胜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但是,这位临时霸主深知自己元气大伤,因此致力于编织同盟网络来使自己的权势覆盖大陆,以包围和阻遏德国的复兴。法国人决心在各个同盟关系中保持主动,既可以利用同盟的力量,又可以在危险时随时抽身离开。当希特勒上台之后,各国的外交家都忙碌起来,围绕法国建立起一个层层套叠的同盟网络:巴尔干协约,小协约国,法苏同盟,捷苏同盟,而最外围是国际联盟。这种同盟网络构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其关键性的支柱在于大国(尤其是法国与英国)保证在和平时期防止和阻遏侵略行为,在战时能有效支援小国。通过由大国牵头的集体行动,这个同盟体系看来似乎能够塑造一个新时代。

但法国人的小聪明毁掉了这一切。这个时期法国每位外交决策者几乎都热衷于许诺和玩阴谋诡计,他们签订的同盟条约十分动听,但细究后会发现全是滑头。同盟各国相互虚与委蛇,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各家都自有打算。

1936年的两件大事轻易瓦解了这个脆弱的同盟。首先是意大利成功入侵埃塞俄比亚,证明小国对集体安全的信心是虚幻的。随后,希特勒于1936年3月7日进军规定不设防的莱茵兰,法国没有坚决、及时地应对。德军在那里迅速建造的齐格菲防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齐格菲防线切断了法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略联系,法国的不作为导致它的同盟体系开始崩溃,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各国的独裁政权和极右政党纷纷得势并倒向德国,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这两位一向敌对的独裁者则言归于好。当年10月,罗马-柏林轴心正式结成,法国反而陷入孤立被动。短短3年后,二战爆发,法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