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只此青绿》拍成电影,值不值得一看?

2024-09-14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邓正可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已经线下演出近600场,至今一票难求。3周年之际,电影版《只此青绿》应运而生,将于2024年国庆上映,其限量点映场场爆满。
电影版《只此青绿》保留了故事核心,通过问篆、唱丝、听雨、磨石、习笔、淬墨、青绿、入画等篇章,讲述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少年画家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
舞者是剧场版的原班人马,除了音乐与吟唱外,全程无台词。最大的不同在于置景、特效、字幕和剪辑。
剧场版珠玉在前,观众对电影版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觉得惊喜,有人感到失望。
《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这种电影让人充满希望”
叫好的观众普遍认为,电影版既保留了舞剧的立意、叙事、舞蹈和服化道,又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将中式美学表达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帧都能单独保存。近景、特写等画面能将演员的表演细节与情绪放大,迅速与观众建立共鸣。其与剧场版形成了良好的表达互补,又能弥补许多观众看不了现场的遗憾。
出于对画作的保护,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后便被封存,大多数人此生或许都见不到原画。
“一抹青绿,诉说着华夏五千年的动情故事,这样壮阔的传统文化瑰宝值得被传承,被更多媒介讲述。”有不少网友认为,《只此青绿》题材珍贵、立意深刻,拍成电影是多元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远超票价。
“一幅画的背后是笔、墨、纸、砚、丝、色、石、人环环相扣的成全,看到这种电影会让人对中国充满希望,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支持每一部优秀舞剧做成电影。”有网友评价。
《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特效欠佳,舞段不完整”
对电影的“吐槽”大多来自看过剧场版的“原著党”。部分观众认为置景与特效差强人意,剪辑碎化了舞蹈,字幕压缩了观众想象空间。
“听雨作为我最喜欢的一段,电影里舞者衣服湿了很难跳出那种飘逸感。青绿群舞的水面特效本来不错,但是加上一堆烟雾画蛇添足。”也有网友感到遗憾。
对于热爱舞蹈和舞剧的观众而言,电影的“蒙太奇”对舞者表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果看过现场,会觉得电影根本没法比。好几个运镜甚至没把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拍完整,最华彩的舞蹈片段也没有完整保留,虽说瑕不掩瑜,但着实可惜。”有网友评价。
对此,《只此青绿》的导演周莉亚和韩真也在点映现场表示过“电影确实是遗憾的艺术”,无法呈现每一位舞者,也无法保留每一个镜头。
也有观众认为,电影添加的文字说明与自己先前看剧场版时的理解有些冲突,“我不喜欢创作团队给我标准答案”。
《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点映试水,众说纷纭。其实,无论是舞剧还是电影,《只此青绿》都值得一看。
文化艺术首先服务于人民群众,舞剧《只此青绿》演了近600场,仍然有未竟之地,而电影是大众的艺术,让更多人在电影院欣赏到一台高质量的舞剧,也是主创人员的创作初衷。
另外,通过电影的全国推广,《只此青绿》的名号也能叫得更响、传得更广,反向推动大众了解舞剧,走进剧场,形成良性循环。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文化力量日益凸显的新时代,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用心讲中国故事,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会打动人心。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