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影评|《里斯本丸沉没》: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达
2024-09-30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潮新闻客户端 向宇
冷峻是纪录片的常见品格,但方励导演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却让人热泪盈眶。
影片讲述的是82年前的一次船难:1942年10月,载有1816名盟军战俘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从香港前往日本,经过中国浙江舟山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击中。轮船即将沉没之际,盟军战俘奋力打开被日军封死的船舱,舟山渔民冒着日军枪林弹雨营救落水的士兵。
影片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探索历史、还原历史,通过翔实的资料解密船难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另一条线索寻找健在的士兵以及受难者的亲属,通过当事人或者受难者亲属的讲述呈现船难对个体生命的灾难性影响。两条线索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使影片在纪事和写人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正如导演方励所言,“它不是讲历史,而是讲人的故事。讲历史只是电影中很小一部分,只占了不到20%,更多是讲人的命运,人的遭遇,讲一个大的战争里关于家庭,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人性的光辉。它是人的历史,而不只是战争的历史。”
在影片中,这些被俘的盟军士兵不仅仅是炮兵、信号兵或者机修工,也是儿子、哥哥、弟弟、丈夫、父亲……对于他们的后代——很多是素未谋面的后代——而言,他们是长期的、永久的悲痛和创伤的源头。而这种悲痛和创伤,有的人甚至要多年以后才能体会到。正如片尾曲所唱:战争不仅发生在战场,也出现在孩子们的噩梦中。影片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位英军士兵在船上给年幼的弟弟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嘱咐他要照顾好妈妈。长大后的弟弟一直将这封相当于遗言的信带在身上,与这份迟到的悲伤终身相伴。这些小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出现的一个个名字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悲剧是几百个家庭几代人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打捞的不仅是沉没的历史,更是沉默而绵延的悲伤。让这些被宏大历史所忽视的个体生命的悲剧和忧伤被看见,这种人本伦理使《里斯本丸沉没》具有一种巨大的情动力量。
在此之前,我国曾拍摄了一部表现这一题材的电影《东极营救》,叙事重心是舟山东极岛渔民的救援。与之相比,《里斯本丸沉没》的重心则是盟军士兵及其后代,聚焦的是战争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正是对生命尊严这种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强调,使《里斯本丸沉没》超越了国族和意识形态话语,传递了当代中国人的普世情怀。
作者简介:向宇,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