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有家微妙艺术馆 让软陶陪伴孩子们长大
2024-09-25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艺术馆“90后”主理人杨思求与她的软陶作品。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在天桥地区的赵锥子胡同里,有一处独特的艺术空间。走进小院儿,满目绿意,古朴自然,一个个精巧灵动的软陶艺术作品点缀其间,更添韵味。这里名叫“赵春香微妙艺术馆”,创始人赵春香和主理人杨思求是一对母女。她们以软陶艺术为媒介,引导大家在静心凝神的手作过程中,感受美好、创造美好。
陶土演绎中国文化符号
繁盛的辛夷花下,五位仕女亭亭玉立,一名执扇女侍陪侍在旁,两只小狗在女子们脚边嬉戏,一只仙鹤悠然自得立于石上……这样生动有趣的花园场景以软陶制成,灵感来源于唐代画家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是赵春香及其团队2013年的作品。
近期,赵春香微妙艺术馆新展出一批唐代古画系列软陶艺术作品。人物形象不过五六厘米高,个个身姿灵动,颇得原画神韵。圆润可爱的仕女形象也戳中了不少年轻人的“萌点”。
艺术馆主理人杨思求是名“90后”。2020年,她从香港回到北京,因为母亲身体的原因和对母亲事业的认同,决定与母亲携手共进。“我妈妈是从1999年开始做软陶艺术和软陶艺术疗愈的研究,它跟传统的非遗不一样,不是继承前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自己做创新。”杨思求说,母亲可以说是第一批把中国传统文化跟软陶结合在一起的人。
漫步院内,各式各样的软陶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憨态可掬的兔儿爷、身穿花衣怀抱古琴的女孩,甚至还有软陶制成的耳坠、胸针……软陶艺术之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客人里年轻人特别多,有的说,感觉我们的兔儿爷颜值很高,我想就是看到了我们这种保存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创新。”在杨思求看来,兔儿爷始于北京,兔儿爷故事里体现的爱与担当,可以视为中国文化的表达,也可以相通于世界。
“手捏画”匠心独具亮绝活
制作软陶作品,工序并不复杂,大致分为制作花条、造型及烤制三步;工具则更为简单,除了一枚刀片和一根牙签,其余的都靠手上力道。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妙就妙在花条的制作上。
女孩脸上的红晕、衣服上的纹样、折扇上的花朵……在软陶作品中,这些细腻精致的图案,很多不过指甲盖大小,却不是用笔画成,而是用陶土捏成。这就是花条,也叫“手捏画”,本来是被应用在玻璃制品中的一种工艺,如今却在软陶艺术中生发出无限可能。
“简单来说,就是要先调制颜色,准备好对应颜色的陶土,然后把它们像做寿司卷一样,一条一条地包起来,制作成花条,也就是带有图案的软陶土条。最后,用刀切成一片片,利用截面呈现的图案,来装饰作品。”杨思求解释,结合渐变色和造型运用,可以做出一朵娇嫩欲滴的牡丹花、一只连触角都看得清的蝴蝶,甚至是一幅完整的画作。
社区艺术馆滋养居民生活
赵春香始终认为,制作软陶最重要的不是造一件东西,而是在做作品的时候,把内心的体悟透过作品由心到手地表现出来。“这不是狭义的艺术创作,不是急功近利地学习和训练,而是要去感受美,变成在生活里发现美、创造美的人。”
与很多常见的非遗体验类课程不同,赵春香艺术馆的课程一般会弱化步骤和手法,更重要的是感受过程,引导大家的心境——心静下来,手才能做到协调、准确。“有一次我们在社区做活动,结束之后对方给我们两个反馈,一个是说我们上课时是非常安静的,场域是静的,大家的心也是静的,第二就是老师教学从来不会上手帮大家调,不会替你去做,不然最后大家都是老师帮忙做了一大半,然后自己拿着作品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这样的体验是很失真的。”杨思求说,课程中会引导大家学着接纳自己,接纳当下,感受次第的进步,而不是被完美主义困扰。
除了搭建课程体系,近年来,赵春香微妙艺术馆也在探索社区营造,以社区艺术馆的形式丰富当地的“文化土壤”,滋养居民生活。“我们刚来的时候,这边没有一个文化内容运营的土壤,所以我们是像农民一样,带着土壤改良的心态来的。”杨思求说,艺术馆选择扎根胡同,也是希望起到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今,艺术馆成了越来越多周边居民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小孩儿放学就往这里跑。“也许孩子们长大以后,回忆起童年,会想到家旁边有一个艺术馆,曾经陪伴他们长大。”杨思求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