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1985年越军反扑老山战败,范文同:越南想“认输”,但中国不理睬

2024-08-27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1985年,越南在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扑行动,代号“M-1”,试图通过这场突袭扭转战局。

然而,3天的激战后,越军的攻势被中国解放军顽强抵挡,付出了700余人阵亡、27门火炮被毁的惨重代价。

老山战场的枪炮声虽已平息,但战败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几个月后,越南领导人范文同在国际舞台上表态称,越南一直在寻求机会恢复与中国的关系,甚至隐晦地暗示有意“认输”。

然而,中国方面始终保持沉默,未作出任何回应。

越南究竟能否摆脱这场自酿的困境?中国是否真的会无视越南的示好?

1985年中越边境紧张局势

1985年5月,中越边境的老山战区陷入了一片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中。

黎笋集团,越南当时的领导核心,决定发起一项代号为“M-1”的反扑计划。

这是一次冒险的军事行动,目的是打破中国军队在边境地区的防线,试图扭转越南在持续冲突中的不利局面。

黎笋集团内部早已出现了严重的内讧,权力斗争和战略分歧使得这一计划在刚刚敲定后不久就被泄露。

为了应对中国军队的强大火力,越南国防部决定放弃过去那种依赖步炮协同作战的大规模集群冲击方式。

传统的步炮协同战术在之前的多次冲突中,虽然一度取得了一些战果,但随着中越边境冲突的持续,中国军队逐渐摸清了越军的战术特点,并通过加强火力和阵地建设,有效地遏制了这种进攻方式的威力。

因此,越南方面意识到,如果继续沿用老旧的战术模式,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中国军队,他们的损失只会更为惨重。

为此,越南国防部在多次讨论和研究后,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土工掘进战术。

简单来说,这种战术就是通过挖掘地道和战壕,以达到隐蔽前进、避免暴露在中国军队的重火力之下的目的。

土工掘进战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夜间或隐蔽环境中,越军可以通过这些地下通道和掩体,进行更加灵活的地面推进,减少直接面对敌人火力的机会。

在实际操作中,越南军队利用地形的优势,在一些易于掩护的山地和丛林地区,开挖了大量的地道和防御工事。

在某些关键区域,越军甚至在地道中设置了简易的指挥所和医疗站,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长时间对峙。

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军可以避开白天的激烈交火,在夜间或清晨发动突袭。

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尽量减少越军在前进过程中遭受的损失,并通过出其不意的进攻手段打击中国军队的防线。

对于那些地形复杂且易于隐藏的地区,土工掘进战术显得尤为重要。

越军的士兵在白天隐藏在地道或战壕中,避开中国军队的侦察和炮击,一旦夜幕降临,便会迅速通过这些地下通道,靠近中国军队的阵地,准备发起突然的进攻。

然而,这种战术虽然在理论上有助于减少正面冲突带来的直接损失,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土工掘进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在战场上,这意味着越军必须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隐蔽,同时不能被中国军队发现。

其次,地道和战壕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掩护,但在面对中国军队的重型火炮和高爆弹药时,地道的结构依然脆弱,难以完全防御炮火的直接打击。

老山战役的爆发

5月31日凌晨5点40分左右,天还未亮,越南军队突然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越军这次集结了一个约2000人的步兵加强团,目标明确,直指老山那拉方向。

越军选择在黎明前发起进攻,显然是想利用天色未明的时机,以及解放军67军刚刚调防至此、对地形和敌情还不完全熟悉的情况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兵分多路,沿着地形复杂的山路悄然前进,靠近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

为了尽量减少暴露的风险,越军士兵们在夜色的掩护下,小心翼翼地接近中国军队的防线。

然而,越军的这次行动并未能完全出其不意。

解放军67军虽然刚到达老山战区不久,但由于中国云南前线指挥部事先已经掌握了越军的进攻计划,早已对各个可能的进攻方向做了周密的部署。

随着越军的逼近,前沿阵地的解放军士兵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火炮手迅速调整火炮的射角,机枪手紧握枪柄,准备迎接敌人的猛烈进攻。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整个阵地已经完全进入了戒备状态。

虽然越军的推进速度很快,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的反应更为迅速。

当越军进入射程时,解放军阵地上的火力突然全线开火,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齐射,密集的火力网将越军的前进道路完全封锁。

炮弹和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在越军的行进路线上,爆炸声、枪声震耳欲聋,整个战场瞬间陷入了一片火海。

尽管越军士兵们拼命地想要冲破这道火力网,但解放军的防线固若金汤,火力密集且精准,每当越军试图组织起一次新的冲锋,都会被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来。

前沿阵地的解放军官兵们依托坚固的工事,不断用火力打击越军的进攻波次,迫使他们一次次后撤整理队形。

战斗异常激烈,越军虽然一度成功地靠近了中国军队的阵地,但在面对解放军强大的防守火力时,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有效推进。

每一次试图突破的行动都被解放军的火力封锁在前沿,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越军士兵们在火力的压制下,只能选择利用地形进行躲避,甚至不得不在战壕和地道中寻找掩护,以避免更大的伤亡。

战斗一直持续到6月2日早上7点,整整三天的时间里,老山战区的每一个山头、每一处阵地都成了激烈争夺的焦点。

越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几乎动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甚至不惜发动夜袭和多次冲锋,希望能够撕开解放军的防线。

但最终,他们只勉强攻占了211高地上的1号和2号哨位,其余阵地依然牢牢掌握在解放军手中。

700余兵被击毙

在这次战斗中,越军损失惨重,超过700名士兵在战斗中被击毙。

他们的火炮也遭受了沉重打击,27门火炮被摧毁,几乎完全丧失了火力支援的能力。越军的每一次炮火准备都会被解放军迅速定位,然后遭到精确打击。

解放军利用先进的炮兵观测和火力控制系统,将越军的火炮阵地一一摧毁,使得越军的炮火支援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中国解放军在这场战斗中虽然也遭受了损失,但他们的防线依然坚不可摧。解放军共有72名官兵在战斗中伤亡,其中19人牺牲。

他们的牺牲是为了守住老山这片重要的战略高地,确保中国军队的防线不被突破。

解放军的指挥官们在战斗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艺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确保了每一个阵地的防守都没有出现大的漏洞。

越军原本希望通过这次战斗扭转在老山战区的被动局面,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战术调整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

黎笋集团对中国军队的实力判断失误,认为通过土工掘进可以有效避开中国的重火力打击,但却忽视了解放军在防御工事上的强大优势和丰富的作战经验。

解放军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保持了火力优势,还能够有效利用坑道防线,将越军的进攻一一化解。

明确立场

1985年11月,越南领导人范文同在中越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中,范文同表示,越南方面一直在努力寻找机会,试图恢复与中国的关系。然而,他也提到,尽管越南一再表示愿意改善两国关系,但中国方面却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善关系的迹象。

这番表态显然带有一定的外交辞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为越南争取一些同情和支持。

范文同的表态,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一些关注,但很快被认为是越南方面在面对内外困境时试图为自己寻找退路的举动。

在中越边境冲突的背景下,越南国内政治局势不稳,经济困境加剧,黎笋集团的内部矛盾也逐渐公开化。

范文同的发言,虽然试图将责任部分转移到中国一方,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越南在边境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使得局势难以缓和。

中国方面对此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而是通过军方表达了明确的立场:中国并不希望与越南继续进行军事对抗,但如果越南军队再向中国境内发射一枚炮弹,解放军将会坚决反击。

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定,即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挑衅。

在这一阶段,中越边境的冲突虽然表面上有所缓解,但实际上的紧张局势并未完全消除。

越南军队在老山战役中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军事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直接传导到了黎笋集团的内部。

战事失利后,黎笋集团内部的不满情绪逐渐蔓延,权力斗争和内部矛盾愈发激烈。

黎笋集团试图通过对外军事冒险来转移国内矛盾的策略,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越南国内的经济状况也在持续恶化。战争的长期消耗,加上国际援助的减少,使得越南的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边缘。

黎笋集团面对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已经难以有效应对。

范文同的表态,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外交姿态,意在为越南政府争取一些喘息的空间,但实际上难以改变越南在中越边境冲突中的不利局面。

进入1986年,黎笋的健康状况开始迅速恶化。

7月10日,黎笋因病去世。

黎笋生前试图推动的战略改革计划,在他去世后被搁置,甚至可以说是胎死腹中。

参考资料:[1]张国伟.老山精神历史逻辑论析[J].文山学院学报,2021,34(5):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