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北京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2024-09-23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京华大地,乡村“蝶变”的故事处处可见——
延庆区石峡村,因长城而建、依长城而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一房难求的民俗村,还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密云区套里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党员带着群众干,从菜难销到“村里头”品牌蔬菜礼盒供不应求;大兴区鲍家铺村,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文化空间,吸引艺术家驻村和村民做邻居,让庄稼人有了文艺范……
延庆石峡村 资料图 潘之望摄
北京有城亦有乡,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城乡融合相得益彰。3000多个村是广袤天地,也是希望的田野。随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党旗高高飘扬,“村美、民富、人和”的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村美:“党建红”引领新生活
长城脚下,石峡村里,民宿、咖啡馆、书屋,一应俱全,古色古香的古堡遗址与装潢时尚的高端民宿相得益彰。“90后”村干部古文亭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他一样选择回村,守护长城脚下的新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是对生活在这里“长城儿女”的肯定。“我们是沾了长城的光啊。”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一路走来,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又凭借长城资源引入了专业公司,盘活了十几个闲置院落打造精品民宿,发展石烹饮食文化,成立山茶坊、石磨坊、海棠坊,过去的穷山洼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红火的事业,开始时并不容易。“党支部就是战斗堡垒,每每有困难,党员干部总是冲在一线。”李汉东说,村里发展民宿,村民一开始持观望态度,于是村干部带头腾房子、上门做工作,区里、镇里一起帮助找资源、引客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才逐渐打开了局面。
延庆石峡村 资料图 新华社发
如今,村里有21家民宿,其中11家由村民自建当老板,年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超过4.5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大伙儿干劲更足。村党支部会议上,党员干部你一言、我一语研究谋划村里的发展,“将来可以打造特色旅游路线,把资源串联起来。”“游客服务也要跟上,咱得加强村民培训。”“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掉队,环境好了,游客才留得下。”
“党建红”引领村民红火新生活。石峡村“蜕变”的故事,也是全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新一轮“百千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过去一年,全市深入实施村级组织分类提升计划,选树首批34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并创办“村支书分享荟”,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熠熠生辉的党徽照亮了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民富:党员带头闯出致富路
9月初,密云区套里村蔬菜合作社一个角落里,收获第二茬玉米后,又种下了娃娃菜。“边角地用场大,一年能种三茬菜。”村里的老党员郑凤祥是种植能手,探索出“一分地”种植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全村推广后年产值超过万元。
“一分地的故事”是套里村党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缩影。
套里村主导产业是蔬菜种植,过去村民习惯自产自销,收益不大,销路不稳定。
于是,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党员种植能手任合作社社长,把分散种植户统一组织起来。紧接着,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合作社上,成立田间学校,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授课,让“田博士”“土专家”指导村民提高技术。产量上来后,又着手解决销售问题,村党支部与多家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蔬菜种植。同时依托电商企业签订供应合同,形成了“公司+电商+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产销一体化。村里还注册了“村里头”商标,打响了蔬菜礼盒品牌。
“现在,种菜的技术有人教,卖菜的销路有人包,收入也比过去高,菜农的心里可踏实了。”说起眼前的幸福生活,村党支部书记何秀玲笑得合不拢嘴。
一道难题接着一道难题解,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人,带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闯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如今,全市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薄”,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超万亿元,共同富裕的首善画卷绘就了最浓乡村底色。
人和:文化新风吹进新农村
走进大兴区鲍家铺村,文艺范儿扑面而来——
墙上是色彩明艳的涂鸦;路旁,除了果树,还有古铜色的雕塑;看似寻常的乡村小院,推开门是艺术空间,一幅幅名家书画,黑白写意、韵味十足。
村干部带头腾房免费出租,带动村民盘活闲置农房,筑巢引凤,先后吸引了近30位艺术家驻村。
艺术家作邻居,祖辈相传的庄稼人有了文艺范儿。如今,村民抬脚就能到农房改造的艺术空间看展,在不定期举行的绘画书法笔会上,近距离观摩书画家“现场PK”。每到周末,还能跟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老师学书法。“我们班上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老太太,都学得可认真了。”村民小杨学了20多节课,练就一手好楷书。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正是村党支部书记鲍海涛带领村民建设艺术村的初衷所在,他说:“村民耳濡目染,坐在村口说长道短的人少了,一块儿聊文化的人多了,村风村貌大不相同。”
同样凭借“文化密码”,平谷区桃棚村深挖红色资源,打开了乡村振兴新局面。村党支部团结村民,以红色文化为主线,建成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基地,自2021年以来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村里还开展“立家规、传家训、颂家风”等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村风,村民凝聚力大大提升。
钱包鼓起来,村民精神也要富起来。党建铸魂引领乡风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建强乡风文明阵地,让乡村振兴乘着文化新风,跑出了“加速度”。
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基层党员干部正接力奔跑,努力蹚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把共同富裕的新乡村故事写在京郊广袤的田野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