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黄方:深空探测人才培养的关键导向,是将重大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

2024-09-0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安徽黄山9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青年人才培养的过程,就如同涵养一片森林,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努力。高校和高水平实验室应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来优势互补,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化人才来到深空探测领域。”9月6日,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人才与教育分论坛上,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黄方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深空探测实验室是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空探测是人才高度密集、技术高度密集、面向未来的产业,包括深空互联网、深空遥感、深空探测器件及新材料、可重复使用商用火箭、全球快捷运输服务等方向。”黄方认为,要凝练该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问题为牵引,带动工程实施、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
他同时观察到,深空探测科研过程中,会“沿途下蛋”科技成果。因此,人才培养的关键导向,是将重大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对接。“适应产业化发展需求广纳人才,助力自主知识产权转化,让科研成果走向实际应用。”
他以深空探测实验室为例,实验室先后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并以项目建设为靶向,招揽创新创业团队,强化高层次人才招引。去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深空探测实验室组建了深空探测学院,根据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提供相应的学科配置、教师体系、教学资源和应用场景。
深空探测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国际合作。黄方呼吁,拓展全球招聘渠道,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伙伴、使用国际招聘平台、校友推介等方式发布多语言招聘广告吸引国际人才;在待遇、科研经费支持、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结合实际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事业和人才发展的特性,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创建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确保科研人员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尊重,鼓励国际人才参与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吸引更多人才来中国学习、创业。
黄方在发言。会议主办方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