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月薪5万,扛不过孩子一个暑假?

2024-08-30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暑假太烧钱了!”

前几日,朋友发来消息,抱怨工资根本不够用,暑假结束了,儿子就花了三万元。

问起具体花在哪,朋友细数起花销:

娃的夏令营9000元;

编程课、英语课、钢琴课共6000元;

游泳、乒乓球课两个月3000元,再加上旅游一次,出国玩一次10000元……

我看得目瞪口呆,感叹道:这哪是养娃,是养“吞金兽”啊。

而这样的案例,居然还不少。

网上一位叫@文文的妈妈,晒出自己娃暑假账单:两个娃加起来,暑假两个月零零总总要花10万元

而这位妈妈还说:

我真心觉得自己没敢乱花,还没敢走国际线,没敢报高端团,没有让孩子去国际夏令营。

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话:“月薪5万,扛不起一个暑假”。

忍不住心有戚戚:辛辛苦苦攒钱几个月,娃一过暑假,迅速回到解放前。

也有家长表示:不必花这么多钱吧?我们小时候的暑假,几乎不花钱。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

但当“5万块的暑假账单”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父母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

是否真要给孩子一个“昂贵”的假期?

最近,在网上刷到很多“暑假三四十天,孩子开销五六万”的视频。

一位来自南京的妈妈发帖说:“中产”与“破产”之间就隔着一个娃的暑假。

怎么回事呢?

原来7月份从1号到7号,仅仅7天,孩子就花掉了6000大洋,其中85%是各种暑假冲刺和兴趣班。

评论区附和与叫苦不迭的留言占满了屏幕:

一位北京的妈妈说:

“感觉钱包遭不住了。

学科补习已经是暑期的”基本款“了,要想让孩子有点技能,还要安排游泳课、篮球课、足球课、剑术等,多报几个兴趣班,不花个小几万完全拿不下来。”

而另一位福建的爸爸也晒出了孩子的暑假账单,表示暑假刚过一半,8月份各种兴趣班的钱已经花了近4万:

看完大家的“晒图”,想起之前媒体曾做过的一项“暑期花销”调查:结果显示:

在孩子的暑假花销中,兴趣班和旅游占比最大,紧跟其后的是学科学习和暑期托管。

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为孩子在假期报上1-3个补习班,以及一些额外的旅行计划。

而这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身边很多朋友也身不由己,深陷其中。

闺蜜小慧说,一到暑假她就瑟瑟发抖。

去年7月初,她本来打定主意不报班、不旅游。

可经不住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同学家长的轮番攀比。

最终还是在7月中旬给女儿报了奥数培优、游泳课、英语课。

又拼团去敦煌游学,全家去海南玩了一趟,再加上各种吃喝拉撒,两个月花了小5万......

都说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暑假:

不补习,担心孩子假期学习退步;

不旅游,怕错过暑假难得的见世面机会;

都给孩子报上吧,钱包遭罪,心头滴血。

典型的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难怪越来越多人感叹:中国父母,被困在了“暑假”焦虑里。

前两天,在网上刷到个流行词——“烂尾娃”。

什么意思呢?

是说很大一部分中产家庭,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培养孩子。

最后钱花出去了,娃毕业后却一事无成,要么在家啃老,要么心理疾病严重,面临“烂尾”危机。

不知大家是否刷到过下面这个帖子:一个香港外资高管,为3个孩子的教育耗资6000万。

老大34岁,父母送她到英国名校学牙医,毕业后不想干这行,遂转战摄影。

干了几年又腻了,转头对神学产生兴趣,想出国深造,但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

目前和父母同住,家里蹲。

老二31岁,同样毕业于英国名校的建筑系,回国后在香港政府单位上班,养活自己。

但觉得租房太贵,选择与父母、姐姐挤在一起。

老三呢,今年26岁,同样也在英国留学,但不适应环境,患上抑郁症,被学校劝退。

目前在澳洲做药剂师,但也是入不敷出,需要父母的支援。

不用说,这三个孩子的父母也一定是拼尽所有地培养,但最后的结果呢?

非但没有获得成功,人生反而更加迷茫。

卢梭曾提出过一个“剧场效应”:

一个剧场里,如果所有人都正常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那么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舞台。

如果前排的人站了起来,渐渐地,后面的人必须跟着站起来才能看到舞台,最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

如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亦是如此。

一些暑假活动、研学社团表面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通过制造焦虑,让家长陷入“剧场效应”里。

让越来越多的父母,主动或被动地陷入了“内卷漩涡”,不得不倾尽所有地“卷”孩子。

初心虽是为了孩子好,却忘了孩子有自己的成长周期,就像每朵花都有它的花期。

如果不考虑孩子意愿、家庭条件,过度内卷鸡娃,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

曾在蓝橡树看过一个观点:

孩子的暑假分三六九等,是“消费主义”炮制的一种洗脑。

这世界除了极少部分财务自由的有钱人,绝大部分就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赚着不高不低的工资,也想给孩子充满美好回忆的童年。

如果你是富豪,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你给孩子花费多少,只要乐意,都可以。

但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家长,并没有必要加入他们的行列。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跟风和内卷。最好的爱,也不是给孩子高配暑假。

而是让假期像个假期,让孩子做回孩子。

1、与其去国外研学,不如回乡体验生活

听过一句话:在乡下育儿胜过任何兴趣班。

带孩子种菜、种花,扫院子,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

出门抓蜻蜓、喂蜘蛛、捉螃蟹,还能自己动手做昆虫标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去田间劳作,带孩子孩子认识四季作物,可食的野菜……这些比去刻意营造的“三五天国外研学游”拍照打卡,更有意义。

所以,趁着暑假,带孩子去乡下逛逛,陪陪老人吧!

不仅可以充实孩子假期生活,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

2、与其报各种补习班,不如安排孩子自学

一位从事育儿工作的老师,给我讲了自己亲身经历。

今年暑假,她本来想给刚上初中的女儿报个1万7的日语班。

后来经朋友推荐才了解到,网络上就有很多专业的免费日语视频课。

即便是付费网课,也不过几百元。

省下一大笔钱不说,还免了来回接送孩子的辛苦。

她说:“一旦花钱报班,兴趣就变成了任务,不如让她自己学。也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深以为然。

报班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把孩子送进兴趣班,进行填鸭式教学,被逼着不停地学学学,反而会扼杀孩子的灵性。

不如陪着孩子自学,让他们的好奇、兴趣和天赋飞一飞。

3、与其去网红景点人挤人,不如去家门口的公园

以前我带孩子旅行,去过呼伦贝尔、云南、青岛、北京,去见过大海、大山、大草原。

但假期出游人多拥挤,在父母眼中繁华、有趣的风光,从孩子的视角看去,却只是无数的背影和衣角。

后来发现,很多家门口的公园也值得带孩子去。

人少、空气清新、绿意盎然。

那一花一草,一虫一鸟,林间花语,也不比大景区差多少,带孩子经常去走走,能释放孩子的天性。

4、与其担心孩子不爱学,不如陪孩子多逛逛超市

一项社会研究表明,逛超市可以教给孩子九大课程:

统计学、交通安全意识、语文课、数学课、劳动课、绘画课、课外阅读课、社会课以及体育课。

是不是难以置信?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通过逛超市,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很多:

食品包装袋和促销海报,是他们的“识字老师”;

价格标签,购物清单,是他们的“数学老师”;

做计划,筛选商品,购物时的取舍,教会他们分清需要和物欲;

排队、付钱,潜移默化里学会社会规则和等待的意义。

其实超市不止这些作用,只要你想,生活处处都是孩子的“老师”。

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所谓见世面,从来不是用价格去衡量,而是去见这个世界的许多面。

所谓教育,从来不是在比较中得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