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泉顺达“尝鲜”加装电梯“物联网化”

2024-09-18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济南加装第一梯”施工现场 杜杨 摄
前段时间,《山东省推动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印发,该文件明确今年山东加装既有住宅电梯1500部,更新(改造、大修)住宅老旧电梯2000部以上。与此同时,居民的各种诉求、老旧社区落后的物业管理模式等,又成为加装电梯的阻碍。
不过,业内还是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山东泉顺达装配式智慧电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泉顺达”),这家带有“物联网基因”的企业不仅施工了“济南加装第一梯”,还通过技术与模式的双重创新,将电梯塑造为物联网终端,大大提升了安装效率,也为未来全新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通讯设备到建筑安装的跨越
时间退回到2017年12月,段连存几乎天天“钉”在济南市英雄山路201号4号楼——“济南加装第一梯”的施工现场,紧张地跟踪工程进度。
“工地位于既有住宅大院,施工需要顾及居民日常生活,现场非常复杂,导致进度被拖延。”他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据他回忆,“济南加装第一梯”工程从入场到验收,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但在当时已属高效。
那一年,济南出台相关政策,在全省率先启动老楼加梯试点。恰巧段连存正参与山东建筑大学有关“既有建筑增设电梯”的科研课题,“通过加装电梯可以帮助很多老人上下楼,同时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基于这种考虑,他成立了泉顺达。
有趣的是,段连存本人并不是建筑业出身:在回山东创业前,他曾任华为WCDMA3G无线部分在全国联通整网部署的技术问题处理总负责人。回山东创业初期,公司的主营业务也是通讯设备的安装与运维。
不过当时的他并不知道,公司负责安装运维的通讯设备会成为物联网设备的雏形,相关技术更成为“智慧电梯”的灵感来源。
当时的电梯加装尚属新兴行业,从业者众多,既有电梯厂商,也有拼凑的团队。不过泉顺达的“起点”很高:凭借“既有建筑增设电梯”的科研课题,公司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后来又引入了VR、点云扫描、BIM等业界顶尖技术,加速技术创新。
在泉顺达办公室,经济导报记者通过中央监控系统远程参观了公司位于临朐的装配车间,只见原先要运到工地的钢结构被送上流水线,后被组合成预制件。“得益于虚拟建造等技术,大量曾经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的工序,现在完全可以挪到车间,提前将建材装配成预制件,再运到施工现场组装,大大缩减了工期。”段连存介绍,目前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施工周期,已经从“加装第一梯”时的一个月,缩减到2周左右。
得益于技术创新,目前,泉顺达获得9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5项,并在首次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顺利获批通过。
围绕“人的需求”进行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将施工周期减半,段连存强调,创新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
“还是以加装电梯现场施工为例,缩短施工周期,就是为了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所以我们改善了将钢结构等建材运到工地组装的传统施工方式,把部分工序挪到生产车间。”他表示,“今年我们还要升级生产线,上几套工业机器人和激光切割机,进一步提升产线的自动化效率。”
这样的技术创新还带来了其他收益:得益于预制件的车间生产,泉顺达的产品逐步从定制化加工过渡到了标准化生产,大大提升了施工质量、降低了成本。“经过估算,虽然标准化生产的制造成本略高于定制化加工,但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单个电梯的安装成本反而更低。”段连存表示。
现在,泉顺达的标准化经营理念结出了硕果:目前公司加装了1000余部电梯,没有一部因为质量问题被投诉;同时,山东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多项标准,主要依据就是泉顺达的技术和经验,可以说公司的企业标准已经被行业认可,并逐步成为制订地方标准的依据之一。
不过“人的需求”总是五花八门,一开始,段连存也是疲于应对:“首先是电梯入户的方案,为了照顾采光,很多电梯采用错层设计;不少行动不便的用户又希望采用平层设计,这种设计又严重影响采光。其次是费用分摊方案,有些业主愿意‘买断’电梯,另一些则希望通过租赁的方式降低加装门槛。”
秉承“满足‘人的需求’”的经营理念,泉顺达开始了多方协调:“我们提出为行动不便的住户提供轮椅升降机,尽量平衡便捷与采光矛盾;根据建设成本核算电梯月租,从不同诉求中找寻‘最大公约数’。”段连存表示,“为了能让更多人用得上加装电梯,我们可算是操碎了心。”
“物联网化”电梯呼之欲出
在不断协调中,泉顺达意外实现了技术与模式的双重创新:一些用户提出,希望电梯能开通“临时权限”,以方便亲友上门;还有一些用户反映缴纳月租不便,希望改为线上缴纳。
这些反馈给了段连存很大启发:如果能通过通讯设备,将电梯互联到同一个平台进行管理,这些诉求不就很容易解决了吗?
凭借此前在通讯设备安装运维领域的积淀,泉顺达很快就实现了对电梯的“赋能”,“我们为电梯加装高清摄像头,方便业主‘刷脸’,也可以利用电梯既有的通讯、监控设备,将每一部电梯改造成为物联网终端。”他介绍,“为每部电梯加装物联网终端的成本,仅有2000元至3000元。”
电梯的“物联网化”很快就展现出了发展潜力:众所周知,加装电梯的既有住宅多分布于老式小区,甚少有专业的物业公司服务,电梯维保是个难题。而接手电梯运维的泉顺达,专职电梯维保人员有限,必须提高电梯维保效率。
于是,泉顺达开始尝试将电梯进一步“物联网化”,让电脑监测、上传数据,使后台可以掌握大量电梯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生故障,会自动发送代码给后台,值班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判断电梯的故障原因。
“发送故障代码,极大提升了维保效率:维保团队甚至可以直接远程尝试故障排除;同时,也可以在驻地提前准备好零配件,这样到达现场就可以第一时间维修。”段连存介绍,目前,泉顺达正在编写自己的电梯故障代码,未来也希望推广到全行业,提升全行业的电梯维保效率。
“所谓的互联网精神,本质就是共享。”作为一个“老IT人”,段连存对电梯的“物联网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未来,我们可以开放我们的平台,欢迎物业公司等电梯管理方参与进来,既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来监控自己的电梯,也可以将电梯运维交给其他团队,甚至可以将电梯的部分维保业务放到平台上,让更专业的电梯维保团队‘接单’。”
段连存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楼需要加梯,导致越来越多的电梯需要专业运维;另一方面,老龄化又导致人力资源紧张,现有的电梯运维模式也越来越无法适应多变的需求。“从社会与大众的需求看,电梯‘物联网化’势在必行。”他如是总结。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杜杨 于婉凝)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