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外滩大会|“碰一下”,发现未来金融科技更多可能性

2024-09-08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地标。上海的地标之一,正是外滩。如今,外滩大会又赋予其新的意涵。《亚洲科技日报》将外滩大会称为“2024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之一。外界对它的关注,在于大会所传递的金融科技发展“时代之声”,也在于中国和世界透过数字元素的连接。
为期3天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昨天落下帷幕,共吸引5.2万人次现场参会,无论是参会规模还是国际嘉宾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全球105家科技企业参展、35项科技成果发布、1000多项合作意向达成……外滩大会提供了一个“对话框”,立足上海,展望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颠覆金融行业的,可能是科技
欧洲留学生达尼拉点亮他的手机屏幕,在机器上“碰一下”,就买好了咖啡,这种前所未见的创新支付方式让他吃惊。“有点类似NFC(近场通信)支付,但似乎又不是,比二维码支付简单了不少。”
今年外滩大会上,“碰一下”随处可见,这也是中国金融科技巨头的最新技术成果。如果往前追溯,上一轮的二维码支付浪潮,大约从2011年起发生。“二维码支付的普及至少用了10年,历经一家家地推的艰难,最终证明实力,让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覆盖率达到86%,走向世界第一的位置。”支付宝副总裁李佳佳说,而尝到技术赋能的甜头后,“碰一下”推广速度极快,上线两个月的获客量是刷脸支付同期的6倍。
从传统的ATM机、信用卡,到二维码支付,再到现在的“碰一下”,科技在金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也让更多金融从业者感知到,真正颠覆行业发展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科技工作者,就像OpenAI的一夜走红,一下子把人工智能(AI)带向新的发展轨道一样。
这也是外滩大会的意义所在——在黄浦江畔搭建一个顶级对话平台,让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充分沟通碰撞,探讨发现未来金融科技的更多可能性。
AI浪潮中,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变得更加紧密。外滩大会接连发布的金融大模型就是一个例证。恒生聚源是一家做数据的公司,从2000年开始做了一件事——把数据结构化,然后汇聚到机构投资者、研究员、基金经理的桌面上,10年前他们还做了知识图谱。但直到2022年底大模型出现后,企业发现,人工的速度赶不上机器进化的速度。于是,企业调转枪头,在内部启动“语控万数”金融大模型,并基于大模型及中间件开发一个智能投研工作台WarrenQ。在总经理吴震操看来,在金融领域中,数据永远是最重要的点,但因为技术,数据被整合成知识的过程将被彻底颠覆。
全球机构也看好金融智能。Founders Space创始人兼CEO史蒂夫·霍夫曼发现,AI在金融领域已出现开源和闭源大型语言模型之争,前者鼓励通过协作进行创新,后者强调安全性和自研技术。争论还没有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AI加持下的智能体已改变金融顾问服务客户的方式,未来还将继续改变。
全球主义加速,“上海样本”被关注
“全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所有数据服务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就像有了一个基于技术的超级有机体。”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外滩大会开幕式论坛上断言:全球主义会因此加速推进。
而金融科技,正是全球主义推进过程中的竞争制高点,为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普惠带来新的可能。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就在孜孜不倦探索金融科技普惠的样本。上海极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惟瑜讲了一个故事,她创立的ChicMe品牌畅销欧美等成熟市场,并开始拓展拉美等新兴市场,对支付便利度、可信度以及融资等服务的需求越发明显。而从上海起步的万里汇给了她坚实后盾,后者可支持商家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全球多币种账户World Account,帮助企业通过一套账户卖全球。
“今年上半年,上海本地微型跨国企业交易量同比增速超50%。”万里汇CEO石文宜说,金融“毛细血管”被打通,为这些企业的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外滩大会上,类似的“上海样本”被全球关注。汇丰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全球交易银行总监霍麦高就在思考传统金融机构的移动创新,他发现小微企业家对移动科技情有独钟。“我们正在银行软件中不断针对小企业需求开发新的结算和数据分析等功能,帮助他们进行货品、商品和资金的流动。”
技术创新的一个特点是抹平区域之间的鸿沟,这在跨境场景中有着特别意义。“上海样本”也给印度尼西亚领军支付企业Dan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神源带来启示。他联想到本地很多想要国际化的小企业,因为技术成本高、语言不畅、支付不便,导致难以“破圈”,“如果存在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就有机会构建无缝的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让普通人也触手可及最好的工具”。
观察中国AI产业实践的最佳窗口
金融科技,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2020年1月印发的《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
这些年来,上海正加速向这一目标迈进,并取得初步成效:金融科技独角兽集聚,2024福布斯中国金融科技影响力企业50强中,上海企业占比接近四成,位居全国第一;金融科技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数字人民币试点落地近200万个应用场景,推出多个首发首批的特色业务,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首批推出28个项目,居全国首位。同时,上海成立金融科技行业组织,推出特许金融科技师等人才认证项目,与近30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累计培养学员4万余人,超5000名学员参与考试认证。
面向未来,上海还有更多目标——
以技术探索金融创新前沿风口。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蒋昌俊正带领团队研发金融大模型,并达成共识——大模型的金融应用应参照“三横两纵”关键路径,“三横”分别是to G(面向政府或公共部门)、to B(面向企业)和to C(面向个人消费者),“两纵”则是面向未来寻找发展机会,以及保证大模型的安全。
以标准建立金融科技游戏规则。业内首个大模型供应链安全国际标准《大模型供应链安全要求》、国内首个面向金融场景的“AI换脸”检测标准《虚假数字人脸检测金融应用技术规范》……为金融场景下的安全检测和评估提供依据,填补行业空白。
以制度描绘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即将推出,推动技术创新从“跟跑”变“领跑”,推动资源集聚从“优势”变“胜势”,推动人才培养从“基地”变“高地”,上海仍在持续发力。
“外滩大会是观察中国AI产业实践的最佳窗口。”上海美国商会副会长、Tidal Wave高级合伙人江凯明长期关注中国宏观经济,他希望在这里找到AI产业落地的最佳路径。
作者:徐晶卉
文:本报记者 徐晶卉图:IC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