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本市危化品监管实现“一物一码”全程追溯

2024-09-08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本市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应急管理现代化取得较好成效,推动安全风险防范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延伸,实现危化品全链条监管,构建“一物一码”全程追溯体系。9月6日,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通报了前期调研情况。
今年3月至8月,市政协调研组,围绕“加强智慧应急建设,提升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开展监督式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专家们重点就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数据共享等提出建议,助力首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智慧应急各个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政协委员黄孝斌认为,应急管理需要应急、气象、水务、园林、交通、城市运行等多领域的数据支撑,关联部门多、涉及范围广。目前,各部门信息化系统承建单位和建设时间不同,实时数据交互的标准及接口不统一,导致实操对接难。
他建议,建立数据多源共享机制,促进数据多重赋能。鼓励市民主动上报应急类信息,让每位市民的移动终端成为风险感知监测点。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数据共享,成为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数据来源。加大公共数据向企业开放的范围和力度,充分释放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提升应急业务的数字化水平赋能。
针对调研发现的综合风险预警能力不足问题,委员、专家提出了意见建议。
“当前的预警评估多以单一灾种为主,各专业领域的预警信息离散,缺少关联。”市政协委员白琳建议,利用AI大模型,集成多灾种数据,构建灾害链模型,加强数据分析,并结合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综合预测,建立跨专业领域的协同预警平台。
调研组专家、顺义区政协委员孙亮则着眼筑牢首都防洪度汛安全防线,提出应完善防洪预报体系,持续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融合卫星遥感、数字高程模型(DEM)、站点监测等多源数据,进一步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和预见性。建立健全预警响应联动机制,靶向发布洪水、山洪灾害风险预警和防御提示信息,直达防汛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及时、预警对象覆盖全面、预警指示直达一线”。
调研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杨赛霓认为,在增强预警能力的同时,还应改变预警预报模式,从单纯预测自然要素趋势转变为,分析灾害对不同对象的具体影响,根据灾害类型、受灾区域特点、对象类型特征等,给出对不同对象的可能影响,提高预警预报信息的针对性、实操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