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为患者省钱,医院院长自降医事服务费

2024-09-05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前段时间,王金海住院做了一个小手术。一周没有出诊的他,刚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穿上白大褂,电话便一个接着一个地打进来。“王院长什么时候出诊?我过来让您再复查一下”“这周过来您没在,还想找您开药”……十多分钟的时间里,前来询问的电话就打来了三四通。
什么样的医生这么火?其实,故事的主人公王金海,并非三甲医院里的名医专家,而是一名扎根房山张坊村三十多年的“乡村医生”。
王金海,北京金海中医医院院长,1970年出生于河北涞水,父亲王桂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赤脚医生。自小跟随父亲走村串巷为乡邻看病,使王金海对中医中药着了迷。16岁,王金海便拜师学医,19岁便开始独立行医。
出生在涞水的王金海,为何来到一河之隔的房山做医生?事情要从30多年前的一天说起。当时还是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王金海刚赶完大集,推着自行车走在张坊村的路上,一位曾经向他求医的村民拦下了他。“金海我可看到你了,我们邻居家里老人昏迷不醒,您快去给看看!”
听到患者病情,王金海连忙提着药箱到了病人的家里。一量血压,高压超过200毫米汞柱,还伴有呕吐,很可能是蛛网膜下腔脑出血。不过为了降低颅内压,需要每4小时给患者注射一次甘露醇。王金海就住在了患者的家里头,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一个月。“后来,老人都能下地里干活了!”王金海说。
自此以后,王金海又诊治了多名脑血管病患者,在远近村庄打响了名气。很多村民认识了王金海,开始找他看病,纷纷劝他留在张坊村。当时的张坊村,没有一个能治脑血管病的医生,也没有卫生室。最终,在村民的欢迎和张坊村村委会的支持下,王金海在张坊村扎下根来,开办了张坊村第一家村卫生室,正式踏上了村医之路。
2013年王金海在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先后成立北京金海中医医院、金海老年服务中心和张坊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始开展医、养、康结合的综合性服务。
看病过程中,王金海发现中药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便利用老家山上的空地,建立了中药种植园。从种植到管理,再到加工、晾晒、去皮、蒸煮、切制、筛检,什么药需要阴干,什么药需要暴晒,王金海都要求按传统的方法做,严格把握每个环节。种植园保障了药品质量的同时,还带动了村民的就业。
对一些常用药,王金海坚持到产地去采购,选用最好的大选、中选药材。“品质好的药材,虽然单价贵,但药效更好,可以给百姓开更少的药,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一服药的价格反而更低。”
在接诊的过程中,王金海发现一些老年患者不便长途奔波,他就在下午门诊结束后,开车下乡免费出诊。一位住在东关上村的老人,由于眩晕呕吐,无法乘车出门。于是王金海便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患者。“以后您有什么症状,及时打电话给我,我过来给您看病!”自此以后,患者的电话打来,王金海都会及时上门。从张坊村到东关上村的这段14公里山路,王金海走了十几年。
2016年,王金海破格获批副主任医师职称。按照收费标准,副主任医师收费40元,医保报销之后自付20元。为了切实让百姓享受到实惠,他直接把40元的医事服务费降为20元收取,这样医保报销后患者只需自付1块钱,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支出。加上免费的康复培训和其他服务,一年下来,王金海累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约80万元。
如今,随着名气越来越响,一些城里的大医院也向王金海抛出了橄榄枝。可王金海想了想,还是拒绝了大医院的盛情邀请。“这些年我没想过别的,就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找到一条农村医疗的路子,让农村的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