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违规“蹭热”?可要小心把自己“烫伤”了

2024-09-03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文/孟彧
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再造”了一个世界,这个“新世界”,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有着相近的运行机制。近年来,互联网的“逐利”属性被人性的欲望放大,也让“流量逻辑”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平台能不能守住流量的“阀门”,也成为“细水长流”与“泥沙俱下”的关键关口。
值得关注的是,流量不是空中楼阁,其背后有身份与信息作为依托。即用户在发布内容信息、营销信息、商品信息等,吸引关注后便形成了流量。随后,用户借助流量进行买卖,便实现了流量的变现。而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起到载体的作用,也应该起到监管、把关的作用。
没有把关,就会乱象频出。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明明卖的是鸭肉,非说是羊肉,这是“内容造假”;天天在打折,天天都说是“最后一天”,这是“营销造假”……可能最后确实有了关注有了收益,但这样的收益也只能被称为“非法所得”。因此,现实世界需要做好市场监管,网络空间的生态维护,也离不开平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网络空间也逃脱不了“造假乱象”的侵袭,而这些乱象的背后,又有着网络自身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巨大的扩音器与放大镜,每天上演着此起彼伏的热点事件,让无数双眼球为之聚焦。在很多别有用心者眼中,这样的热点,便是得天独厚的广告牌,摆在最热闹的广场中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总想着在上面“蹭”一块版面。“蹭热点”便成为了营销诀窍、流量密码。于是,在网络空间,我们让事业超越边界,让思绪无远弗届,记录美好生活,看到广阔天地,但也涌现出一批利用不实信息违规蹭热、不当获利者。
比如有人身份造假,借热点事件仿冒当事人,借此吸引关注售卖产品;有人内容造假,或发布不实信息,或故意拉踩引战,以此博人眼球换取流量;有人营销造假,以所谓“揭黑”“揭秘”为噱头,发布不实信息诋毁行业、商户或商品,随后在上述领域销售自家产品;有人流量造假,批量发布无实质意义的同质低质甚至违法违规内容,诱导欺骗用户对内容进行点赞、收藏、分享,形成“幽灵流量”。
这些行为,危害万千。从个体角度来看,影响了受众判断,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从宏观角度来看,扰乱了市场秩序,干扰了市场生态。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类似行为尝到“甜头”并形成潮流,很可能就会滋生“网络上就应该这样”“网络上都是这样”等偏见,可谓真正的贻害无穷。
从主体到信息,从营销到流量,违规蹭热不当获利已经形成了链条式运转。因此,针对丛生的乱象,我们既要利剑“斩草”,也要“利铲”除根,全链条、多方位施治,才能真正让违规蹭热利益链条全线崩溃。
我们看到,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向违规蹭热不当获利者“开炮”,不仅要露头就打,更要“一锤定音”。
一些平台也积极作出回应,以具体的举措做好落实“清朗行动”的神经末梢。比如抖音平台开展了专项行动,对“在各方关注的热点事件中发布不实信息,蹭热炒作后不当获利”“发布不实信息,故意挑起家庭、性别、地域等群体对立,炒作后不当获利”“发布所谓行业揭黑内容,营造恐慌渲染焦虑情绪后,不当获利”“团伙试图通过运营矩阵账号,发布同质低劣质甚至违法违规内容,不当获利”等违规账号和内容采取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不当获取粉丝,以及清退违规账号所属MCN机构等手段进行严厉打击。情节严重者,平台将线索上报公安机关,全力协查打击。
无论是网信办的高位部署,还是网络平台的锋利落实,都让我们看到了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也看到了净化网络生态、呵护网络空间、维护用户权益的能力与决心。这一次,很多“蹭热”者真的被“烫”到体无完肤,一定能起到深切的警示作用。未来,相信在更多强有力的举措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空间一定会更健康、更干净、更加正能量。
来源:澎湃新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