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在华八年,这位非洲青年访问了50个中国乡村

2024-09-01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周烨凡和门杜
2015年底,受到家乡随处可见的中国基建项目启发,喀麦隆青年门杜来中国留学,入读北京大学。去年,门杜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博士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他已担任非洲青年驻华代表团团长,并在中外共同发起的社会组织任职,致力于中非合作和青年交流工作,成为在华非洲青年的优秀代表。
来华留学前,已在欧洲留过学的门杜就自发在喀麦隆的孔子学院学起中文。经过八年的在华学习、生活,如果只是听他说中文,已经很难分辨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门杜在山西兴县沙壕村
在门杜看来,只有身在中国,才能深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在学校课程中,门杜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在中国的这些年,他踊跃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调研了许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门杜说,“一带一路”改变了非洲的面貌,给非洲社会带来发展良机,不少非洲青年通过中方提供的培训掌握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中国,走进基层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在基层能了解到中国的源头。”门杜说,这些年他访问了总共50个中国基层乡村,在了解风土人情、脱贫经验的同时,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基层治理理念和方式。他发现,中国的许多基层村干部都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这在非洲很少见。“这些中国青年刚刚研究生毕业,选择去偏远乡村当第一书记,对我们来说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正是在他们的精神激励下,我才决定要去那么多的中国乡村。”
2021年7月,在山西兴县沙壕村,包括门杜在内的非洲13国青年深入田间,与村民互动交流,通过体验当“第一书记”等活动,学习脱贫攻坚等基层治理经验。门杜说,在深入交流中,他发现当地村民原本就都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要发展。而第一书记带来了党的政策和思路,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因地制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像门杜一样,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怀揣梦想来到中国,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国。2019年,门杜作为联合创始人,与中国朋友共同创立了中非青年联合会,旨在以青年之力为中非合作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中非青年联合会已在非洲设立卢旺达、布基纳法索和肯尼亚三个分会,在中国设立了北京总部和上海、广东、湖南分会。联合会与企业和高校建立了良好联系,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广大非洲青年创造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各地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体系。
中非青年联合会联合创始人周烨凡说,目前非洲国家60%以上的人口都是青年,这一比例预计还会增加。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在中非更加深入、可持续的合作发展,以及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当中,双方青年都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青年时期建立起来的友谊和民间外交基础,也将对一代又一代的中非青年产生重要影响。
对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2024年峰会,门杜充满期待,“这是中非之间的盛事和重要机遇。希望论坛后能出台更多利好中非青年交流的机制和政策。我们联合会将重点关注非洲国家青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普及,还有青少年和妇女的职业教育培训等话题。”
在华非洲青年的中文流利程度为什么普遍较好?周烨凡也依据自己多年参与中非青年交流的经验给出了见解:“非洲青年来中国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中国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文化,而很好地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理念,掌握当地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在较好地掌握中文之后,他们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的理念和文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把这些先进经验带回非洲,与非洲本土的文化和现状有机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使非洲人民受益。”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