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不修铁路修文物,这位铁路员工如何成了文保专家?

2024-08-25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入职12年,王捷几乎以“一年一项”的速度完成了10余项文物勘察设计及保护工程、1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国家授权专利。这位铁路员工如何成了文保专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今年,文旅市场异常火爆,成都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更是热门打卡地,游客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恢宏的古遗址中搜寻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为这处遗址做保护设计的,正是王捷和她的团队。
王捷 中铁文保科创有限公司科研部负责人,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中铁科研院王捷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获评首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东方雨虹材料专项奖,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
为文物做“美容”
成都平原广袤富饶,历朝历代都是兴盛之地,遗存有大量文物古迹,为文物保护者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自2020年从干旱多风的西北地区转战高温潮湿的西南地区,王捷一直追着文物跑,南征北战的同时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但她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文物保护是一门实践学科,见多才能识广”。
金沙遗址是2001年发掘的一座大型古蜀王国的都邑,分布着宫殿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场所、墓地等重要遗迹,目前祭祀坑土遗址出现了风化现象,亟待加以保护。
但文物保护是个系统工程,先期现场调查,后期室内分析,要经过大量研究,才能拿出一个稳妥的方案,把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降至最低,王捷为此现场、实验室两头忙。
文物保护不是一般的施工项目,不能简单“按图索骥”。成都高温潮湿,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滋生微生物病害。去年,王捷接手成都东华门考古遗址施工项目时,就发现附着有大量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会分泌酸性物质,侵蚀文物表面,使原本的文字或花纹变得模糊不清,因此需要对微生物进行灭杀。
怎么杀?用什么药剂?浓度多少?会不会影响文物本身?方案确定之前,要先对微生物种群进行鉴定、试验、评估。灭杀后还要对文物跟进保护,因为微生物灭杀有时效性,保护不当还会再度滋生。
王捷在潮湿地区做砂岩文物微生物病害观察及治理研究
砖构文物表面污染物清除不是“一扫了之”。文物信息大都存在于表层,而表层因年代久远变得极其脆弱,需先了解表层材料结构与性能。“我们通过显微镜或扫描电镜,分析污染物成分及性质,是矿物还是盐类?是有害还是无害?有些盐类含有钠离子、钙离子,在环境中遇到硫酸根离子,会产生有膨胀力的硫酸盐,对文物造成损害。”
找准“病根”再“下药”,选择性地采取蒸汽清洗、激光清洗等科技手段为文物“护身”,使之既可分解污染物,又可避免对文物造成保护性破坏。
对此王捷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为文物做“美容”。“在美容院,美容师会先检查你的肤质,干性还是油性?毛孔是否粗大?有没有粉刺或暗疮?然后再根据检查情况为你做皮肤护理。文物保护也是如此,只能‘一对一’,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
由于团队负责的项目大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王捷的实验室通常就建在工地上,边施工,边研究。她的许多科研课题和成果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背着“土块”去评审
对王捷来说,进入文保行业有点“误打误撞”。2011年,武汉大学材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把简历投给了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入职后却发现自己被分到了公司下属的文物保护工程技术中心。
西北科学研究院一直以特殊地质路基与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专业,难道还做文物保护?王捷很惊讶,担心自己的专业被边缘化。
后来她才知道,早在1992年,西北科学研究院就将岩土工程及结构工程等专业技术成功运用于敦煌莫高窟加固保护上,“实际上文保专业是西北院的另一张‘王牌’”。
当时中心正参与一项国家级文保课题研究,与材料学相关,王捷的加入可谓恰逢其时。原本领导想安排她坐办公室,负责一些理论文献方面的研究,但一见她本人却改了主意,觉得这姑娘“朴素机灵”,便试探性地问她能不能吃苦,因为项目一线大多在工地。王捷想都没想,直接回了一个字:“能!”
入职第二年,机会与挑战双双到来——中心承接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个古遗址保护项目:嘉峪关关城保护。最大的难点就是突破土遗址保护的材料瓶颈。
在西北,土遗址大都“肚子大,脚小”,“有些土墙,中间厚,墙脚薄,很不稳定,这是地表水、毛细水及盐分等长期侵蚀的结果。如不加以保护,很容易风化坍塌”。
土不耐水,如果有种材料,既不改变土的样貌,又能改善土体微观结构,提高土体耐水性能,就能有效解决墙基掏蚀的“脚小”问题。
王捷开始攻关,“先做1.0版,不行再改进,然后2.0、3.0、4.0……”无数次与现场磨合,遍尝无奈、喜悦、沮丧等各种滋味,两年后,一种能够改善夯土结构抗裂抗渗性能的无机加固剂研制成功。“把它掺到土里,夯实到墙脚,就能起到有效加固作用。”
但一种新材料想要用于文物保护并不容易,除了要有成功运用的先例,还要通过层层审核。此后,人们就常看到王捷背着“土块”现身大大小小的项目评审会,现场演示“土块”的神奇之处:普通土块放进水里很快就变成了一堆泥,她的“土块”却像石头一样遇水不化。她想让专家们亲眼所见、亲手触摸这种“土块”,向大家证明:我们的技术没问题!
5年后,新材料终于获得认可,拿到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而嘉峪关关城古遗址保护的顺利完成,也为日后同类土遗址修复工程提供了成功样板。
让古文物“活”起来
摸到“门路”的王捷开始涉足更广的文保领域。2020年,她率团队进军西南地区,负责川渝石窟保护系列项目。
因年代久远加之环境影响,石窟内一些石质文物浅表出现了开裂及空鼓等病害,为此她研发了一种“石质文物浅表修复材料及修复技术”,采用粘接和灌浆等方法实现了文物的精细修复。
而无论粘接还是灌浆,所用材料都是“个性化配方”——根据文物材质及受损程度,让不同“肤质”适配不同“护肤品”。
干文保这行越久,王捷越觉得自己当初“撞”对了。“材料学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从材料角度看,文物保护学就是研究和保护古代材料,使携带丰富信息的古代材料尽可能长久、真实地保存下去,这也是文物保护学独有的学科特质。”
文物保护涉及文物材料学、文物病害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一些前沿科技也融入其中。“比如,无人机技术可将遗址平面、立面及文物形貌、颜色等精准地反映出来,是勘察设计的好帮手;数字技术能将文物做成三维立体模型,对研究者和参观者来说,都能获得直观形象的参考和体验。”
文物是古老的,科技是崭新的,当二者相遇时,文物便“活”了起来。而“让文物‘活’起来”正是文物保护的目的之一。为此王捷率领团队申报了一项重点课题:《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址整体保护与文旅融合创新利用示范研究》。希望以此推动文物的活化利用,建立现实与历史的连接。
作为专家,王捷屡屡在业内出圈。作为女性,又常常遭遇尴尬。文保工地大都在野外,初入行时,整个工地就她一个女的,上厕所都是件尴尬事。“但人是有弹性的,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习惯了就好了。”
当她以“女将”出马时,又会招来质疑的眼光。2020年川渝石窟保护系列项目启动,对方见“来了个女的”,“不信任”立刻写在了脸上。王捷不解释,只管踏踏实实干,用成绩说话,结果质疑她的人现在成了中铁文保的义务宣传员。
由于打破了中铁文保一线没有女研究员的先例,王捷被称为文保一线“花木兰”。但她说自己不敢接受这样的赞誉:“中国文保不乏优秀女性,像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院长、重庆的‘石刻御医’陈卉丽老师,都是我敬仰的前辈。与她们相比,我只是个普通后生,今后要学的、要做的还多着呢。”
编辑:李煜
审校:杨学娟
审签:刘萍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妇女》
1、邮局订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 2-40,全年12期24册,总价192元。
2、手机订阅。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3、微信订阅。微信“我”→“服务”→“城市服务”→“办事大厅”→“便民服务”→“中国邮政报刊订阅”→“订阅首页”中国邮政-微商城,搜索“中国妇女”即可订阅。
4、电话邮件订阅。与中国妇女杂志社出版发行部联系订阅。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甲24号
电话:010-65126980、65125075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