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这是工博会上最“迷你”的展品,每个人都可能用到它

2024-09-26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佩戴脑电帽,就可以用意念“操控”手腕、手指等来进行康复训练;将增材制造用于药品开发与生产,小小药丸也能“数字定制”;依靠智能平台,20分钟“搞定”脑卒中筛查……以“新质领航 数字赋能”为主题第24届工博会,着力探索新领域新赛道。
神奇的“电脑帽”能指挥双手
这两年,脑机接口的热度急剧攀升。今年3月,美国神经连接公司(Neuralink)展示了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用意念下棋、玩游戏的视频。差不多同一时候,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通过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了自主脑控喝水。不过,这些都是侵入式脑机接口。
2017年在张江高科孵化器创立的司羿智能,在这次工博会上带来了去年11月刚刚获得上市许可,也是国内首款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实现临床落地的脑机接口软体手功能康复机器人。
该系统融合了柔性驱动与神经科学技术,实现了脑-机-肌协同交互,不需要开颅,也不需要做侵入式的创伤手术,患者只需要戴上脑电帽,就可以用意念操控手腕、手指来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提高上肢力量、速度、准确性,重塑上肢功能。
药物也能3D打印
“药物也能3D打印?”“小小一片药物还能设计出这么多结构?”在西门子合作伙伴共创生态展区,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工博会最迷你的产品——3D打印药片。
三迭纪的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款可以“变形”的花瓣状药物,这款药物基于三迭纪3D微结构胃滞留技术平台开发,外观呈胶囊形状,到了体内吸收胃液后发生溶胀,展开成花瓣形状,大于平均直径约2.2厘米的幽门尺寸。药片滞留于胃部,延长药物在胃部的释放时间,增强药物疗效。目前三迭纪的胃滞留技术可以将药物服用频率从原本的每天3次降至每天1次,以此减少服药频次、减轻患者用药负担。
2015年,三迭纪将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应用于药品开发与生产,为制药长链条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本次工博会为数不多的制药行业参展商之一,三迭纪展示了与西门子在数字化制药技术和生产解决方案方面的合作成果,涵盖制药产业数字化、研发与生产数字化以及数据驱动开发等。
20分钟“搞定”脑卒中前期筛查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上海市异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带来了全自研SAIL系统人体健康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
“过去都是依靠医生手动互动打分,来给病人做筛查。流程比较慢,给一个病人做一套筛查可能就要用一两个小时”,工作人员介绍,如今有了这套系统,筛查变得高效简单。只需要简单输入一些病人的必要信息,就可以跟着系统指引,做认知、画钟及步态测试,大约2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与医生手动比对筛查相比,准确率也大大提升。”
现场,不少观众争相体验其步态测试。简单输入信息,然后在机器前行走十几秒、坐下,系统就捕捉其行走间的步态,进行智能分析,几分钟内就以报告的形式反馈数据结果。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图:受访者提供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