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1277. 第一次不列颠空战(1):1916年,德国空勤队决定改用大型轰炸机重新袭击英伦三岛

2024-08-30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说起世界大战期间针对英伦三岛的战略性轰炸,诸位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1940年-1941年夺去了英国超过6万平民生命的不列颠之战和1915年-1916年被伦敦市民称作“齐柏林大恐慌”的巨型飞艇夜间空袭。但诸位或许有所不知的是,在英国一战历史研究界中有两个代指同一事件的特定名词,即“第一次不列颠之战”(The first battle of Britain)和“第一次闪击战”(The First Blitz)。这两个名词所指的事件正是1917年-1918年,德意志帝国空勤队的双翼远程轰炸机对伦敦为首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实施的26次昼夜无差别轰炸。

这场在国内较为冷门的军事行动被德意志帝国空勤队命名为“土耳其十字行动”(Unternehmen Türkenkreuz),它是人类现代战争历史上首次集中使用远程大型轰炸机,试图通过对敌对国政治,经济及军事中心进行持续空袭,从而创伤敌对国战争运行能力和军民战斗意志的作战行为。虽然在体型上没有齐柏林飞艇那么具备威慑感,但德军轰炸机在行动中却造成了被飞艇更大的人员伤亡和更痛苦的心理挫伤,从而被英国民众称作“戈塔式灾难”。

双翼死神的獠牙:大型轰炸机的崛起与飞机战略轰炸的进化

1916年9月3日凌晨,隶属于德国陆军空勤队的SL.11号飞艇在伦敦上空被BE.12型飞机以三个装满高爆子弹和燃烧子弹的弹鼓成功击落,成为了第一艘在伦敦乃至全英国上空被干掉的德军飞艇。同年10月1日晚上,德国最杰出的齐柏林王牌指挥官,德国海军飞艇师的海因里希.马蒂上尉在坐镇L.31号飞艇夜袭伦敦时(这也是他第15次袭击伦敦)同样被BE.12型飞机用特种子弹打爆了气囊,马蒂上尉在最后一刻选择跳下高空给自己一个解脱。11月27日夜晚-28日凌晨,不死心的德国海军飞艇师又出动7艘飞艇袭击英格兰中部地区,结果其中两艘全部被英国飞机摧毁。

图1:1916年9月3日在伦敦上空被击落的SL.11飞艇告诉英国民众,这些高高在上的空中屠夫并非不可战胜。而当天晚上看到飞艇被毁的数万伦敦市民纷纷在大街上欢呼舞蹈,并将这一天称作“齐柏林星期天”以示庆祝

图2:SL.11飞艇的金属线被收集起来后由英国红十字会拍卖,所得钱款全部用于资助因齐柏林空袭受难的英国家庭

与飞艇一道踏入残酷一战的军用飞机却在欧洲各大主要参战国的眼中逐步成为了战场上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前,虽然已于1911年的土耳其-意大利战争中代表意大利军队向土耳其人投掷了炸弹并造成了一定恐慌,但直到1914年,飞机的总体性能依然属于“幼儿期”,无论是速度还是载重能力都非常羸弱,因此法国陆军元帅斐迪南·福煦在一战爆发前发表了一番后来看很可笑但当时看不无道理的衰论:“(飞机)这种新奇的玩意儿极大地提升了竞速运动的刺激性,不过对于军队来说可是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然而到了1916年,军用飞机便已发展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机、水上飞机等多种型号,其用途也从简单的前线侦查发展到了近距离空中支援、对地轰炸、空战拦截等多种功能。这一年德国陆军空勤队为夺取局部区域制空权&驱逐敌军侦察机行动组建的狩猎中队(战斗机中队)和索姆河战役中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为支援地面部队攻势使用阿弗洛504轻型轰炸机向德军堑壕、车站、炮兵阵地等目标投掷炸弹就是其中的代表。

而在这些飞速的进步中,最值得津津乐道,也是在战场上最有视觉效果的便是对地轰炸的发展了。事实上,除去1914年就已经为沙俄军队效力的伊利亚.穆罗梅兹轰炸机这种大怪物外,其他列强也在一战初期多少接触了对地轰炸这一领域,例如1915年9月26日,来自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第2中队的罗德斯·摩尔豪斯少尉就成功驾驶BE.2侦察机在90米超低空仅凭一颗炸弹就炸毁了当面的一段德军铁路;而德国的战果更具轰动性,他们的一架“鸽”式侦察机在1914年8月30日成功向巴黎市投掷了3颗炸弹和3捆宣传单;至于奥匈帝国也在意大利于1915年5月宣战的第一时间就出动水上飞机携带炸弹轰炸了威尼斯,一度让意大利人苦恼不已。

图3:1914年8月30日“鸽”式侦察机对巴黎的成功袭击证明了飞机对地攻击的可行性,也初步展现出飞机在战略轰炸领域的能力

不过上述行动由于早期小型飞机过于有限的载弹量,都只能算小打小闹,无法对战局产生什么影响。此外,当时的欧洲主要国家关于航空部队的实战利用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意大利著名航空军事理论家,现代制空权之父朱里奥.杜黑将军的影响,此君于1909年就提出借助强大的轰炸机力量攻击敌对国本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区域并列出了五大基本目标:工业、运输建设、通讯、政府以及“人民的意志”。这最后一点源自杜黑对“总体战”的信任,他认为战争开始后不存在所谓的前线后方区别,敌对国的普通平民一样会被列为航空部队的打击目标,而恐怖的炸弹会夺取他们的勇气,摧毁他们的意志,最终影响整个国家的战争能力。

就如杜黑将军所说的那样,一战爆发后,主要参战国确实如他构想的的那般试图利用远程飞行器对敌对国腹地的经济政治核心与军需供应枢纽进行打击从而瓦解他们的战争正常运行。向来对军事装备颇有远见的德国走在了前列,不过由于此时的飞机性能太过有限,因此德国是依靠齐柏林飞艇的力量袭击英国,并在1915年5月-9月前后四次成功轰炸伦敦,造成了巨大的民众恐慌。英国与法国也在1915年底协商联合对包括曼海姆(Mannheim)的化工厂、奥本多夫(Oberndorf)的毛瑟步枪制造厂、罗特威尔(Rottweil)的发动机工厂、埃森(Essen)的克虏伯工厂在内的德国本土军工业基地实施战略轰炸,并在1916年4月宣告组建执行这种任务的皇家海军航空队第3联队,该部队在同年10月12日到11月24日先后袭击了奥本多夫的毛瑟工厂、沃克林根、圣英戈贝特钢铁厂、迪林根炼铁厂等德国工业基地,取得了一定效果。

图4:这架编号No.9708的“1½支柱”战斗轰炸机就隶属于海航第3联队,该部队参与的战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首次有组织有计划的飞机战略空袭行动,证明了杜黑将军在战前的理论并非意淫

而在1915年,杜黑设想的多引擎大型轰炸机也在逐步“做大做强”。由于载弹量相对其他飞机明显强大,再加上大量自卫机枪和抗弹能力不凡的机体结构,以及相对于飞艇更快的速度和更小巧的尺寸,大型轰炸机可以成群结队的抵达目标上空释放大量炸弹,并依靠凶悍的自卫能力逼退来袭的敌军战斗机。而随着这些大家伙的不断进化,它们也开始像杜黑预言的那般涉及“打击敌对国纵深目标的恐怖轰炸”。

出乎意料的是,军事力量欠缺的沙皇俄国反倒是在这方面走出了第一步。1914年12月10日(12月23日),沙俄政府军事部成立了所谓的“飞艇中队”(Эскадравоздушных кораблей ЭВК,也可译为航空中队),这支成立之初装备有4架“伊利亚.穆罗梅兹”四引擎重型轰炸机的部队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重轰部队,而沙俄军方给它的任务是:“炸毁敌军的防御工事,破坏铁路交通线,袭击敌军后备队,消灭敌方空中的气球并进行空中侦察”。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轰炸机也是在本月迎来了一次改进,载弹量从400千克提高到了500千克(伊利亚.穆罗梅兹V型)。

1915年2月15日,飞艇中队的一架编号150的穆罗梅兹V型轰炸机(该机绰号基辅)在戈尔什科夫中尉的指挥下奉西北第1集团军的命令从距离俄德前线只有40公里的雅布罗纳机场起飞前往维斯拉河寻找德军过境点并进行摧毁,该机未能找到相关目标,所以把272千克炸弹全部投向了德国本土。2月25日,该机又奉命前往德国东部城市威滕贝格袭击当地的德军火车站并成功向车站投放了超过160颗小型炸弹,车站大楼、仓库、6辆运货列车和1辆军官座车被当场摧毁,1名军官负伤,城市的几座民用建筑也遭到了破坏,2名军官和17名士兵被杀,平民也因惧怕纷纷躲进地窖躲避空袭。这是大型轰炸机第一次成功执行针对敌对国城市目标的战略性袭击。

图5:伊利亚.穆罗梅兹在1915年2月25日的胜利表明使用大型轰炸机袭击敌对国城市是可行的

至于德国,由于在一战初期一直依赖齐柏林飞艇执行对敌对国纵深目标的轰炸任务,他们对大型轰炸机的认知要落后于沙俄和意大利,虽然德国陆军空勤队早在1914年3月就发布了双引擎大型军用飞机的设计要求,AEG、戈塔、弗雷德里希沙芬等飞机制造厂商也在1915年做出了回应,但这些公司的产品性能尚不成熟,而且德国陆军空勤队依然没有对这些飞机的用途做出明确定位。直到1916年春季,德国陆军空勤队才算是将这些双引擎的G型飞机明确归类为轰炸机,但它们依然只负责西线和东线战场的战术任务,战略任务仍由飞艇主管。然而1916年9月在伦敦夜空的惨败让德国陆军空勤队意识到,飞艇已经难堪袭击英国本土的大任,接力棒该交接给新兴的大型轰炸机了。

卷土重来的梦魇:1916年下旬,德意志帝国空勤队试图第二次空袭英国本土

1916年底,德国陆军空勤队在西线和东线可用的飞机总数增至910架C型飞机(侦察机)、210架D型飞机(单座双翼战斗机)和24架G型飞机(双引擎大型轰炸机),此外还有423 架可使用的预备飞机。 现在,德军西线各大执行轰炸和侦查任务的作战单位均配属了四架D型战斗机护航(这在后来的对英战略轰炸中发挥了作用),用于空战的狩猎中队的组建正在取得进展,炮兵飞行分队的C型侦察机也配备了无线电收发报机用于对地支援,并且有七个配备轰炸机的战斗中队可以作为远程战术打击力量。此时的陆军空勤队已经拥有1144架飞机,实力相比从前是显著增强,但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仍面临着与协约国相当大的人员和物资优势相抗衡的重大问题,这一点在1916年中期的索姆河战役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德国陆军空勤队所有可用的部队、人员、材料、机器、工业能力都必须得到极其有效的部署和使用;这关系到从一线的领导和运作原则,到各单位上的人才培养,以及工业科研、建设和生产的技术人员教育。野战飞行司令汤姆森上校从索姆河血的教训中认为,现在的空勤队指挥管理系统已经不足以应对越来越残酷的西线战事,呼吁“统一管理我们所有的空中武器,有计划地发展、训练、提供和使用所有空军和防空手段,并在组织上整合陆军和海军的整个航空系统”。无独有偶,上任不久的德国陆军统帅部第一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上将也认为空勤队需要更强大的统一领导。

在陆军统帅部的影响下,1916年10月8日,德意志帝国内阁颁布了全新政令:“空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要求陆军在战场和国内的整个空战和防空力量统一在一个指挥部。为此,我决定:这些战争手段的统一结构、供应和使用将委托给“空勤队司令”(Kogenluft),他将直接向总参谋长报告”。至于空勤队总监(Idflieg)依然由颇有建树的威廉.西克特上校担任,而这位总监早在1914年8月就提出使用飞机袭击英国本土。

图6:威廉.西克特上校

改组的航空部队需要一位将军铁腕掌握西线战场和本土所有的战斗力量,为此,在鲁登道夫上将的建议下,曾在骑兵部队服役并于1916年4月就任第75预备役师长的恩斯特·威廉·阿诺德·冯.霍普纳中将走马上任,在1916年11月12日担任了新设立的空勤队司令一职。1916年11月20日,德国陆军航空部队的名称正式由“德意志帝国军事航空队”(Die Fliegertruppen des Deutschen)改为“德意志帝国空勤队”(Deutschen Luftstreitkrafte),就此成为一战德国最强大的航空力量,给英法两国的军队和平民带去了无数的痛苦。

图7:恩斯特.冯.霍普纳中将

霍普纳中将在陆军统帅部眼中是一位“性格和蔼可亲、意志坚定、自信的优秀部队领导者”,但西克特总监和不少帝国空勤队中下级人员都对霍普纳就任“新老大”一事颇有不满,因为这位中将以前没有任何航空经历。然而在此前两年战争中就有关注过航空力量发展的霍普纳中将很快就展现了自己的天赋,上任不久就着手改善了帝国空勤队在部队运作、结构组织、后勤保障、人员补充、技术培训和工业生产等方面存在的管理不当、指挥混乱的局面。此外,霍普纳中将根据西线战场现况下令加大狩猎中队的组建数量(这直接让德国在1917年4月血洗了英国航空队),同时积极推动飞机产能扩充,使得帝国空勤队在后来可用的飞机数量与他上任时相比又有了显著提升。中将还走访各个战斗单位听取合理意见并亲自监督厂商的飞机生产情况,同时极大重视双引擎大型轰炸机的力量并根据索姆河战役教训开启了专业支援步兵作战的装甲攻击机的研发计划,使得帝国空勤队的对地打击/支援力量有了进步(1917年让英法军队痛苦不堪的德军夜间轰炸和攻击机近距离支援和这有直接关系)。不过霍普纳中将最大的企划还不是上述的改变,而是重新展开对英国伦敦的大规模战略性轰炸。

图8、9:1916年8月首次参战的VGO.II飞机是德国陆军航空部队第一种载弹量高达恐怖的1000千克的巨型轰炸机,虽然该机没有实现量产,但它的后辈却将在帝国空勤队的战略轰炸中占据一席之地

受杜黑“空权论”的影响,以及齐柏林飞艇空袭所带来的经验,霍普纳中将认为继续开展针对以伦敦为首的英国本土工业、经济、政治目标的战略性轰炸将极大影响英国人的战争物资和部队运转能力,同时重创其前线官兵和后方平民的意志,最终整个削弱英国的战争力量。现在德国随着凡尔登战役的失利已经不具备西线战场主动权,通过新一轮战略袭击削弱英国实力打开局面是有必要性的。早些年支持齐柏林飞艇袭击英国的提尔皮茨海军元帅就这样写道:“成功的衡量标准不仅在于对敌人造成的伤害,还在于它对削弱敌人继续战争的决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同提尔皮茨元帅所说的那样,德国之所以会选择这种战争方式,一大原因是心理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悄然兴起。

与固执的德国海军飞艇师总指挥彼得.斯特拉瑟上校不同的是,霍普纳中将认为齐柏林飞艇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执行袭击英国的任务。这其中一大原因是德国双引擎大型轰炸机的技术进步,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霍普纳中将从1916年9月SL.11号飞艇折戟伦敦的失败中看到了飞艇的种种问题。

其一、1916年7月,德国海军飞艇师投入了他们在1915年7月订购的R级齐柏林飞艇,即“超级齐柏林”。这种飞艇的飞行速度和自卫火力与早期飞艇相比有了不小进步,载弹量更是从800-2000千克提升到了3500-5000千克。然而R级齐柏林本质上依然是“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所以它们和早期齐柏林飞艇一样对北海上空,尤其是英吉利海峡上空多变的风力是相当的不适应,被吹离正常航线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同年7月30日晚上同属于“超级齐柏林”的L.31号飞艇奉命袭击伦敦,结果强大的风力直接把它吹离了方位,连伦敦的边都没摸到。

其二、齐柏林飞艇虽然有无线电加持,但它们的导航能力非常有限,在夜空下只能靠星星、月光、泰晤士河和彼此的无线电联络辨认方位。这些问题导致飞艇在针对伦敦的袭击中时常认错目标,更尴尬的是认错目标后艇员还报告称袭击了伦敦。例如1916年3月31日,德国海军飞艇师出动7艘飞艇轰炸伦敦,其中L.14号飞艇上还就坐着斯特拉瑟上校本人,该艇和L.16号飞艇都声称当晚把炸弹扔到了英国首都,然而真实情况是L.14号飞艇由于导航问题把炸弹全扔到了英国的埃塞克斯,这个郡距离伦敦足足有80公里。而L.16号飞艇宣称攻击了伦敦北部,然而真正挨炸的是距离伦敦整整100公里的贝里.圣.埃德蒙兹。

其三、随着英国军用飞机的发展,齐柏林飞艇在1915年仰仗升限优势规避空袭的手段已经不再有用了。以1916年德国飞艇中性能最好的“超级齐柏林”系列的首艇,也就是战地1中的“空中巨兽”L.30号飞艇为例子,它的速度为103公里/小时,实用升限为3900米,而英国对付齐柏林飞艇的主力战机,也就是BE.12飞机的最高时速可达156公里/小时,而实用升限则是3810米,已经具备威胁飞艇的能力。至于1916年6月开始服役的高爆子弹和燃烧子弹对于装满易燃易爆的氢气的飞艇来说更是不折不扣的煞星。英国人的技术进步换来的果实就是连续四艘德军飞艇在1916年9月-11月被BE.12飞机用特种子弹在空中摧毁。

图10、11:作为1916年英国本土防空战的头号功臣,BE.12飞机与它的刘易斯航空机枪宣告齐柏林飞艇在英伦三岛天空已经没有生存性可言

霍普纳中将意识到,齐柏林飞艇防御力低下和无法适应恶劣天气的问题在1916年的行动中已经暴露无疑,更别说英国人的探照灯配合战斗机足够让这些行动迟缓的大家伙变成中国灯笼(击落海因里希.马蒂上尉的英国飞行员就表示L.31号飞艇爆炸时“活像一个巨大的中国灯笼)。继续使用飞艇进行袭击,不仅会让宝贵的飞行人员搭上有去无回的“单程票”,这种重要的战略行动也迟早失去军事和政治意义。

与此同时,大型轰炸机的速度越来越快、航程和载弹量越来越大、自卫火力也是愈发凶猛。和易受气流影响的飞艇相比,大型轰炸机这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更容易组成相对完整的密集编队飞到目标上空进行凶猛的投弹攻击,同时利用自卫机枪火力打退拦截的敌军飞机。现在包括信天翁、戈塔、齐柏林、弗雷德里希沙芬、AEG在内的多家德国企业都有设计和量产大型轰炸机,这些产品在东西两线的战术轰炸领域也都或多或少取得了成功。霍普纳中将从本国大型轰炸机的技术升级和俄国与意大利使用轰炸机在战略空袭领域的成功中意识到,使用这种新锐飞行兵器袭击英国本土是势在必得,是有其可行性的。

图12:1916年11月28日,一架LVG C.IV侦察机从比利时机场起飞,并成功在3962米高空将6颗炸弹投到伦敦的维多利亚火车站附近,造成10人受伤。这场胜利极大激发了霍普纳中将对轰炸机袭击英国的信心

考虑到此时德军装备的大型轰炸机型号较多,所以帝国空勤队决定测试一番来选出未来的对英战略空袭兵器。1916年11月,在霍普纳中将的监督下,德意志帝国空勤队对多家航空企业制造的双引擎轰炸机进行了实验,发现戈塔飞机制造厂(Gothaer Waggonfabrik)推出不久的,本用于战术轰炸的戈塔G.IV重型轰炸机符合预期,该机就速度、爬升率、机动性、航程和载弹能力而言都基本满足了对英国空袭的要求。

图13:飞行中的戈塔G.IV重型轰炸机

身挂铁十字的死亡天使:戈塔G.IV为何会被钦定为全新的对英轰炸兵器

如果哪个有耐心有时间,而且对一战飞机略有了解的观众老爷看到这里或许会提出疑问:既然此时的德意志帝国有好几家厂商都制造过双引擎轰炸机,为何这个所谓的“戈塔G.IV”却最终被霍普纳中将的法眼相中?

事实上,按照霍普纳中将的构想,帝国空勤队打算放弃齐柏林飞艇那种偷偷摸摸的夜间袭击,转而全面采用大胆的白昼轰炸。依据帝国空勤队的考虑来看,选择白昼进行攻击可以大大提高前往英国领空的导航精度以及针对英国城市中的军工设施、公共设施和交通枢纽的投弹命中率,此外这种“来自阳光下的恐怖”将比夜袭更能伤害英国民众的心理防线,进一步拖垮他们的意志。凡事有利就有弊,白昼空袭意味着轰炸机在伦敦上空将更容易遭到敌军高射炮和战斗机的扫射拦截,所以除了应有的载弹量和航程外,轰炸机的自卫能力也是帝国空勤队必须重点关注的一点。而戈塔G.IV在这方面很符合帝国空勤队的期望。

图14: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剖视图(左侧的性能数据是错误的,还请不要当真)

为了方便诸位理解戈塔G.IV究竟有何能耐,我在此大致介绍一下该机的故事。1915年底,戈塔飞机制造厂推出的第一种双引擎大型飞机,即戈塔G.I飞机在战斗中暴露出操作困难及容易发生拿大顶事故的弊端,设计新型号是早晚的事情。而德国陆军空勤队也在不久后下令戈塔飞机制造厂推出新设计作为替代品,并要求新型飞机在具备有效航程的基础上能携带300千克炸弹攻击敌军目标。这项重要的任务被交给了戈塔飞机制造厂的首席设计师:汉斯.伯克哈德(Hans Buckhardt)。

图15:中间带着蝴蝶结的男子便是汉斯.伯克哈德。这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此时还不知道的是,他一手开创的戈塔G重型轰炸机家族将在德意志帝国的战略轰炸作战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在1917年成为了英法军队和平民心目中德国远程轰炸机的代名词

伯克哈德先生在新型轰炸机的设计中考虑了三个对后来的戈塔G.IV影响深远的因素:其一,飞行速度要足够快以提升面对敌军战斗机的生存率;其二,确保机组人员,尤其是前座机枪手面对拿大顶事故时的安全性;其三,能够利用铁路平板车便捷的运输。

为了确保新飞机的飞行性能超过戈塔G.I,伯克哈德先生在设计上回归了传统,放弃了此前那种机身与上机翼相连,使得下机翼悬空其下的奇葩造型,改回了机身与下机翼相连,上机翼居于其上的常规设计,使得新飞机的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有了显著提升。此外,为了满足德国陆军空勤队对飞机速度和载弹量的要求,新飞机改用了梅赛德斯D.IV型220马力8缸液冷汽油机,这种引擎是德国第一种突破200马力的飞机发动机,使得轰炸机的性能有了新的突破。

1916年3月,这种被称作“戈塔G.II”的重型轰炸机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其机身前半部分覆盖木夹板,后半部分覆盖织物蒙皮。该机试飞中的表现总体令人满意,但还是存在载弹量不佳、爬升率不足、航向稳定性差和降落时制动减速欠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最终造福了戈塔G.IV:延长翼展,安装附加安定翼,增大机翼面积并安装额外的翼间支架,主起落架轴心前移。这些改进使得戈塔G.II的尺寸增加到了“机身长度12.2米,高度3.9米,翼展23.7米,机翼面积89.5平方米”的水平,但其载弹量也增加到了450千克,飞行速度也有135公里/小时。

奠定了后续型号机身尺寸和布局的戈塔G.II于1916年8月率先装备于巴尔干地区的第1战斗联队,然而这种本该性能卓越的大型轰炸机的引擎由于长度太大导致传动曲轴经常因为剧烈震动被折断,使得该机好评依然很少,直到1917年春季装备数量依然寥寥无几。

图16:戈塔G.II轰炸机为后来的伦敦屠夫打下了基础

然而戈塔飞机制造厂自己也知道戈塔G.II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此时的德国陆军空勤队已经把G型飞机明确定位为轰炸机并看好这一机型的前景,因此再接再厉的戈塔飞机制造厂于1916年4月就推出了改进型号,也就是戈塔G.IV的前身:戈塔G.III。

戈塔G.III的尺寸与前代相比没有变化,但其引擎换用了梅赛德斯D.IVa型6缸液冷式汽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成功搞定了传动曲轴容易断裂的毛病,功率也增加到了260马力,在当时的全欧洲来看也算得上动力强悍的飞机引擎,它让戈塔G.III的载弹量增加到了500千克。此外,为了让轰炸机能够应对从下方来犯的敌军战斗机,伯克哈德先生在机腹后部新增了一处活动舱盖,内藏1挺LMG-14航空机枪,从而使后座机枪手能够趴在这里的下层舱室用这挺机枪阻止下方的敌军飞机。

德国陆军空勤队在1916年5月就下发了25架戈塔G.III轰炸机的订单,该机于1916年9月装备到在巴尔干地区战斗的第1战斗联队并在同月就斩获了戈塔重型轰炸机家族的第一场大胜:以四机编队成功杀入切尔纳沃达地区,将多瑙河上的罗马尼亚军队铁路桥炸的七零八落,有效斩断了当地罗马尼亚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运输。

这场胜利让戈塔G.III亦被送往驻扎在弗赖堡的第2战斗联队参战,使得戈塔G轰炸机首次面向英法军队行动。该机在第2战斗联队多次参与针对机场、堑壕、物资存放点等目标的轰炸行动,收获颇丰。而当伯克哈德先生有一次前往西线战区听取前线对飞机的评价时,第2战斗联队的一位中队长向伯克哈德发表了一番写作“抱怨”读作“表扬”的言论:该机飞得太快,以致护航机经常跟不上。

戈塔G.III重型轰炸机在巴尔干前线和西线的多次战术性乃至战略性胜利促使德国当局投入更多资源扩大双引擎大型轰炸机的产能,不过该机也仅仅生产了25架就宣告停产。停产原因不是因为该机有严重的技术缺陷,而是戈塔飞机制造厂已经在开发改进型号。它就是未来的对英战略轰炸部队的主力装备,在未来屠杀了成百上千名伦敦市民的戈塔G.IV重型轰炸机。

图17:英国人在1917年绘制的戈塔G.IV重型轰炸机三视图

戈塔G.IV大体来说与“三姐”没啥区别,该机身长12.2米,机高3.9米,翼展23.7米,机翼面积89.5平方米,动力装置沿用2台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6缸水冷式汽油机,它们共同驱动2具直径3.12米的木质双叶片推进式螺旋桨,而78升主油箱和21升润滑机油箱依然位于引擎舱内部下方。戈塔G.IV保留3人机组配置,武器也还是500千克炸弹和LMG-14航空机枪。不过,伯克哈德先生吸取了戈塔G.III在西线战场的经验,在G.IV身上做出了一番旨在提升生存性和续航力的细节改进。

图18:这架戈塔G.IV的炸弹挂架挂载了16颗高爆炸弹,而遥想1914年德军飞机首次袭击敌对国首都时也只能携带3颗三公斤炸弹

首先,第2战斗联队的机组人员表示戈塔G.III的腹部机枪在实战中不好操作,当后座机枪手以卧姿操控腹部机枪时,一旦下方的敌军战斗机突然跃升爬高,他就必须立刻起身以站姿操作后座机枪拦截敌人,实在是难以同时兼顾,而且腹部机枪也缺乏足够的射界,不是很能有效的抵御下方敌机。为了解决这个缺陷,伯克哈德先生最初试图把后机身上边缘打造成尖脊外三角形以提升后座机枪对侧面和下方的攻击范围,但实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无法提升后座机枪对下方和后方死角的攻击效果。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伯克哈德先生决定另辟蹊径。经过多番尝试后,他想出来一个廉价有效的办法,即所谓的“戈塔式火力隧道”(Gotha Gun Tunnel)。这种设计将戈塔G.IV重型轰炸机从后座机枪手到机尾这段后半机身下层空间腾空,使其中空相当一段距离,同时在后座机枪手面前的机背处设置了一个三角形缺口,这样机枪手就不必费时费力的更换姿势,只需要把后座机枪的枪管穿过三角形缺口就可以利用中空的后机身下半部分对准下方目标倾泻火力了,而且其射击范围也比较可观:左右射界25度,最大俯角60度。此外,这个设计还涵盖了一个供后座机枪手使用的4.6米通道,这个通道位于后机身的尽头是一个梯形舱口,可以放置第3挺航空机枪。如果情况需要,戈塔G.IV的后座机枪手就可以用这挺腹部机枪以卧姿对付敌人,其射击范围与后座机枪相比只大不小,代价就是飞机的载弹量和航程会受影响。最后值得说道的是,戈塔G.IV轰炸机还可以在上机翼中央额外安装第4挺机枪,但它需要增加第4名机组人员站姿驾驭,会削弱飞机续航,所以很少使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改进大大加强了戈塔G.IV的自卫火力,若再加上紧密的飞行编队,其火力密度足够让英国战斗机望之生畏。

图19、20:戈塔式火力隧道结构图

图21:正在LVG公司厂房中生产的戈塔G.IV轰炸机,右下角的机身背部可以清晰的看到供后座机枪利用的三角形缺口

图22:架设在腹部舱口的第三挺航空机枪

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的坚固度,戈塔G.IV不再像G.III那般用织物蒙皮覆盖后半机身,而是像信天翁D型战斗机那样全部改为木夹板。这种做法不仅强化了戈塔G.IV的防弹能力(后面出现了被几十发机枪子弹打中还能返航的案例),还减轻了飞机重量并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为了加大轰炸机的航程,伯克哈德先生在上机翼中央位置新增了一具能容纳46升航空汽油的重力自流进料式副油箱。46升航空汽油重达33.58千克,而戈塔G.IV重型轰炸机每飞行一公里需要消耗1.61千克汽油,也就是说这具重力式副油箱能让该型飞机的航程增加20公里。有趣的是,该机上述两种改进在后来的战事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正面作用:木夹板外壳使得飞机在比利时沿海的漂浮力显著增强,而重力式副油箱起到了浮筒的作用。

图23:戈塔G.IV原型机后视图,可以看到上机翼中央安装了1具重力式副油箱

图24:红圈处显示的便是引擎舱下半部分的主油箱

戈塔G.IV的座舱配置延续了此前的前中后三人组,其中第二位就是专门负责驾驶飞机的飞行员,第三位是负责操作后方机枪拦截从后方和下方来袭敌机的后座机枪手,至于第一位则是最重要的岗位,他就是戈塔G.IV的机长,除了指挥机组人员和操作前射机枪外,他还需要把飞机航线导向正确位置,并操作90厘米长度的Gorze光学轰炸瞄准具将机腹的炸弹引导至目标脑袋上。伯克哈德先生在戈塔G.IV的座舱位置做出的良心改进是在右侧安装了1条能容纳一人通过的通道,这个设计不仅方便机组人员交流,还能在驾驶员或机长/投弹手出现伤亡后由另外两名机组人员暂代他们的职能,直到返回基地。

图25、26:戈塔G.IV的乘员舱特写(驾驶员左侧四个圆圈处便是投弹器)与它使用的轰炸瞄准具(能在5200米高度以相对高的准确度瞄准目标)

图27:戈塔G.IV的机长还要负责操作这挺机枪

上述这些设计无疑是帝国空勤队眼中的加分项,不过戈塔G.IV在飞行方面的优势才算是彻底奠定了它会被选择为对英战略轰炸武器的地位。该型轰炸机装备的梅赛德斯D.IVa型260马力汽油机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强悍的航空引擎,甚至比同期的超级齐柏林的引擎还多出20马力,这让该机在3658米高空时能达到141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而在3800米时更是可以达到148公里/小时,至于巡航速度也有127公里/小时的水平(3658米),明显强于超级齐柏林仅有105公里/小时的迟缓速度。更快的速度无疑能更好的摆脱拦截。

戈塔G.IV的升限更是能让当时不少战斗机难以下手。强大的两台引擎配合较为宽大的机翼,使得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在起飞重量达到3569千克的情况下依然能飞到4800米高空,起飞重量2995千克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875米,若是2643千克就能升到该机的极限,也就是恐怖的6575米。即使是携带300千克高爆炸弹,该机也能飞到5100米的高度。而根据当年留下的记载来看,该机正常实用升限可达5000-5500米。而直到1918年战争结束前夕,英国战斗机也极难威胁到5000-6500米高空,一个例子便是英国王牌飞行员詹姆斯·麦克古登少校在1918年末的一份报告中讽刺的写道:“在空战中可是很少能看到我们的飞机飞到5200米以上高度呢……”。

除此之外,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在不携带炸弹的情况下爬升至1500米需要5.6分钟,爬升至3000米需要13.05分钟,而作为英国本土防御主力战机的BE.12飞机在同等条件下仅是爬升到2000米就需要花掉18分钟,而且它的实用升限只能达到3810米,至于同样因性能过时被送回本土抵御齐柏林空袭的DH.2战斗机爬升到3000米更是需要17.56分钟(也是无负载),其最大升限也只能达到4950米。

图28:戈塔G.IV重型轰炸机的速度、升限、爬升率均能够有效躲避英军飞机的拦截

1916年8月4日,对戈塔G.IV重型轰炸机性能大感满意的德国陆军空勤队向戈塔飞机制造厂下发了52架的大订单。此外,介于戈塔飞机制造厂产能有限,德国陆军空勤队也向西门子-舒克特公司和LVG公司分别下发了80架和100架该型飞机订单,以确保前线各个轰炸机部队尽快换装G.IV轰炸机。到了1916年11月,改组的德意志帝国空勤队认识到戈塔G.IV的战斗性能符合空袭英国的需要,于是连夜围绕该机制定了行动计划,要求1917年2月1日凑足30架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对伦敦展开昼间轰炸。(未完待续)

图29:戈塔G.IV重型轰炸机很快就会将战火重新烧向英伦三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