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走进221致敬元勋」齐心攻坚“争气弹”

2024-08-25

한어Русский языкEnglishFrançaisIndonesianSanskrit日本語DeutschPortuguêsΕλληνικάespañolItalianoSuomalainenLatina

原标题:【走进221致敬元勋】齐心攻坚“争气弹”

七分厂旧址。

那段难以忘怀的岁月(资料图片)。 魏雅琪 张得俊 王煜鹏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核武器研制基地西南方向4.5公里处,坐落着一个总占地面积17.86万平方米的厂房,这里是221基地七分厂,负责放射化学和中子物理试验,这个仅服役4年的分厂为新中国核工业梦想“争了一口气”。

1956年,中苏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决定》,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建设一批原子能工业项目和一批进行核科学技术研究用的实验室,并派专家来到中国。

然而,1959年6月,苏联突然毁约,停止援助。

没有原材料、没有专业设备、没有参考资料,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大家激烈争论。

苏联专家说,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的原子弹永远上不了天。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当时还断言:中国(穷得)三个人穿一条裤子,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中国种的蘑菇云,收获的是鹅卵石……

可是,作为国防尖端技术,原子弹研制不但不应该“下马”,而且要加紧进行。当时的外交部部长陈毅说:“我这个外交部部长,现在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我们即使没有裤子穿,把裤子当了也要搞出原子弹。”

苏联的毁约停援,激起了中国科研人员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的信念和热情,一大批原子弹理论研究专业人员从头学起,全国各地的科技骨干和科研大军从四面八方汇聚金银滩。

二机部部长刘杰提出,我国的第一个试验性原子弹产品以苏联毁约的日子,也就是1956年6月为代号,即“596”,寓意为“争气弹”。

大家攻关会战,群情激昂,这其中就包括吴当时。

1963年秋天,核武器研究所的吴当时来到221基地,其爱人盛菊芳于1964年初,也如愿来到221基地七分厂,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物理试验方案的设计及试验的准备工作。

到达221基地时,七厂区的施工正在紧张进行,工号还未交工,但同志们干劲很大,大家穿梭于厂区间进行电缆铺设、安装设备……马不停蹄。

吴当时和盛菊芳深受感染,目标明确、目光坚毅。

为了保证核武器所使用的裂变材料在生产加工、装配中处于绝对安全状态,必须建立模拟系统,进行次临界试验。

“次临界试验”,这种放射化学和中子物理试验,是核武器生产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为危险的部分,任务艰巨且重大。

因为核武器本身是临界与次临界的矛盾统一体,平时裂变材料要处于次临界状态,当需要爆炸时,它要处于超临界状态,引起剧烈链式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所以,既要保证存放时的绝对安全,又要让它在瞬间释放最大能量,这是很难的,就像给“龙挠痒痒”一样危险。

很快,工号顺利交工,用于临界与次临界试验的场地——701大厅也完工了,为了防止射线外射发生意外,大厅墙体很厚,看着里面安放的两台次临界试验装置,吴当时和同事们兴奋不已,齐声高喊:“把701当做反帝反修的战场”“爱护元件胜于爱护自己的眼珠”……

1964年8月的一天,李觉、朱光亚等各部门领导齐聚701大厅,号召大家准备开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快中子次临界试验。

号角吹响,时间紧迫。吴当时和同事们视时间为生命,连续倒班进行试验。

为了避免元件受损,作为试验副总指挥的吴当时每次都是亲自在场监督、检查,基本不离工号,困了就躺在椅子上眯一会儿。他知道,虽然大家对辐射剂量心存恐惧,但心中都有着高度责任感,以及那个明确的目标:“早日研制出‘争气弹’!”

就这样,草原被日日夜夜的灯火通明打破寂静,吴当时和同事们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几百次试验。

终于,不到一个月,试验顺利完成,七分厂成功研制出了引爆原子弹的点火中子源,保证了第一次核试验的按时顺利进行。

一个远大目标的实现,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背后总是有牺牲的。

作为吴当时的“亲密战友”,盛菊芳也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第一个反应堆开堆物理实验,并为冷实验临界安全提供理论设计参考数据。

由于长期从事相关工作,身体受到超标辐射,夫妻俩的第一胎孩子因死胎大出血,无缘这个世界。但盛菊芳说:“能够参与原子弹的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付出再高的代价,我也愿意”。

一群人集智、凝心、聚力,终于解开了核武器研制的钥匙,用斗志成就了强国之梦的燎原星火。

(牛玉娇)

(青海日报)

举报/反馈